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壯懷激烈著鴻篇(王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壯懷激烈著鴻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壯懷激烈著鴻篇》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壯懷激烈著鴻篇

——品讀憨仲先生鴻篇巨製《天高齊風》

知道憨仲先生的名字,是多年前的事情;與憨仲先生相識相交,也有十餘年的時間了。那天,在參加全國散文作家石家莊筆會時,我有幸獲得了憨仲先生親筆簽名的、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鴻篇巨製《天高齊風》(上下卷),心情格外激動。

憨仲先生的《天高齊風》,洋洋灑灑93萬多字,封面設計厚重,裝幀精美大氣,印刷精緻高檔,真可謂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內容翔實有內涵。我知道,這是憨仲先生用豪壯的胸懷,激越的情感,激昂的思緒,奉獻出的一部鴻篇巨製。憨仲先生身有殘疾,卻寫出了如此巨著,着實令我欽佩,令我敬仰!拿到書的當晚,我就伏在燈下,如痴如醉地閱讀起來。返程的火車上,我依然沒有放下這本書。回到家裡,我更是手不釋卷,常常是讀至深夜,有時竟通宵達旦。細細品讀,慢慢咀嚼,令我沉思,令我感動,令我領悟,令我奮發,更令我領略到深層次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

時光流逝,歲月迴響,那段千古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憨仲先生就是從歷史的責任感和文學的使命感出發,以高遠的立意、廣闊的視野、紀實的筆法、思辨的感悟和文化散文的形式,通過歷史的縱向考究,現實的橫向思索,將閃耀在中國史冊上的一串串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及震撼人心的歷史景觀和文化內涵,書寫出來,匯集成冊,並定名為《天高齊風》,獻給廣大讀者的是一幅恢宏深邃的歷史畫卷,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天高齊風》這部規模宏大、蔚為壯觀的著作,堪稱一部國學發展史上的一次了不起的創舉。通篇上下,無不體現着憨仲先生的唯物史觀、求實精神和較真作風,向讀者提供的不僅是精湛的藝術享受,還有「讓歷史告訴未來」的深刻思想啟迪和借鑑。閒暇之時,認真思索,我總感覺:這是一部具有史冊意義的書,是一部對研究中國歷史具有指導意義的書,更是一部極具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意義的書。我認為,這部書就是一張精緻的「歷史文化名片」,對於世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了解中國的歷史人物、了解深厚的齊文化底蘊,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憨仲先生不愧為一位睿智深厚、大氣激揚、才情勃發、風格獨特的齊國史專家,不僅把握了真實、準確、翔實、生動的原則,而且做到了把事件和故事寫好,把人物和景觀寫活。其作品是理性的、現實的,其精神是執著的、沉靜的,整個作品具有學術和史料價值。

翻開《天高齊風》,猶如打開了一扇厚重的歷史之門。在那穿越時空的隧道里,我隨着憨仲先生的筆路悠然漫步。從那一篇篇深邃的文章中,我深切感受到:歲月仿佛在這裡凝固了,歷史以最真實的面目被還原。從「八百諸侯結同盟」到「殷商文化綿不絕」,從「齊風韶韻遍天水」到「晉國遺址生震撼」,從「齊風在這裡瀰漫」到「五百春秋昭日月」,從「徐福文化彰齊風」到「孫武隱居寫兵法」,從「威震楚越霸春秋」到「汗馬功勞秦名將」,從「龍城飛將震匈奴」到「智諫秦王萬古傳」,從「功在千秋眠驪山」到「正大高明留賢名」等等,共計101節,記述了殷紂王周文王周武王秦王政晉文公商鞅李斯韓信鬼谷子孔子孟子孫子王翦王賁等101位歷史名人的功過故事。每個故事、每個人物,用墨都不是輕描淡寫,而是濃墨重彩,清晰地印證了齊風的形成與發展的脈絡,具有着時代發展重要的代表性和文獻性。

源遠流長的齊國文化史,與古老的魯國文化、殷商文化、晉國文化、山戎文化、根祖文化、丁陶文化、忠孝文化和日漸強勁的都市文明的交織與摻和,賦予了憨仲先生文學創新與挑戰的激情與靈感,給予了憨仲先生不盡的創作欲望,而文學又時時讓憨仲先生汲取豐富的營養,反哺於文化強國、強省、強市、強縣建設。憨仲先生之所以能夠寫出如此厚重的作品,我認為,與其高深的國學造詣、深厚的理論素養、敏銳的觀察能力、獨特精闢的見解密切相關。憨仲先生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齊文化深層觀照的一腔摯情,是其深邃思想的源泉,激勵着他深層次地思考歷史問題,為天地立心,為文化立命。他在《民族精神的家園》一文中如是說:「為了更進一步地探討齊文化,了解齊文化的根源,我於一個天寒地凍的冬日,由陝北、西安、寶雞一路輾轉來到了歷史上的西岐……」在《效忠秦國顯才略》一文中這樣寫道:「大年初五,對!就是2015年的大年初五,忽然記起了前世的一件事,似乎我與魏國安邑的那個叫張儀的人有個約定,定於今天在魏國都城大梁城東郊的宴台河畔商議某些事宜。」在《懸壺濟世留「診籍」》一文中坦言說:「誰也不會想到在一個寒冷的清晨,我會於夜色朦朧的光景里出沒在泰山腳下。」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少女;有人說,一切以往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些觀點所強調的均是後人對歷史的凌駕與支配,而在這凌駕與支配背後隱藏着一種對歷史全貌的把握、認識的困境和對困難的無奈。憨仲先生卻能夠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精心考辨、求實存真、古為今用的精神,有意識地追求歷史全貌的認識和把握,努力使文章內容全面充實,資料翔實豐富,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正因為如此,憨仲先生才在身有殘疾的情況下,一瘸一拐地走遍了北京、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甘肅、河南等九個省、一個直轄市、67個縣(市、區)。我無法準確計算憨仲先生究竟走過了多少路程,據估計,最起碼兩個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程恐怕也打不住吧。為探本求源,他的確是醉心於艱辛的旅途。在《天大謊言掩高功》一節中,他這樣自述:「因了毛澤東、郭沫若對歷朝歷代對荒淫無道暴君典型的另類眼光,激起了我探訪真實殷紂王、抑或拜謁商王帝辛的心潮,於一個酷暑難挨的盛夏時節,冒着近40度的高溫,取道牧野之戰舊地的新鄉市,踏上了通往古朝歌的客車。」一番考證,憨仲先生感到「隱約間,一股浩然正氣從淇河岸邊緩緩升騰,在天地間凝聚成一種正能量,形成了強有力的旋風,越刮越大,越刮越有力量,它似乎要將這千年的陰霾捲走,還帝辛一個清清白白。」這種感受,是他艱辛付出的結果,可他從來不言苦。他在《發奮圖強耀輝煌》一文中這樣寫道:「於是我冒着似火的驕陽,忍受着塵土飛揚撲面,一瘸一拐地向着我認定的目標走去。」他就是這樣,任性遊走,才常常呈現出豐富凝練、神情兼備、可信度高的藝術效果。這種追求是令人讚嘆的,因為這既需要大量的艱辛勞作,又需要充滿智慧和創造才能。對於這樣一部跨越時空如此之大的巨著來說,上述兩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輕翻書頁,香徑漫步,憨仲先生那或燈下凝神思索,許多想法在腦海里像火花似的一個個爆發,然後又一個個熄滅;或城鎮鄉村艱難奔波,頑強而固執的腳窩,一步步充滿了艱辛和疲憊的形象,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撞擊着我的心靈。

歷史文化是燦爛的,然而歷史也是殘酷的,但在歷史風雨中鍛造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彌足珍貴的。憨仲先生在《民族精神的家園》一文中寫道:「儘管周原的一切文明都沉入地下,似乎距離今天十分遙遠,當我俯身於大地時,卻分明聽到了它強有力的喘息聲,其間亦夾雜着東方文明的細胞。我明白,齊文化的原點就是由此傳播開去的。可以說,沒有周原孕育出的周朝文明,齊文化哪兒還能生成呢?想到此,我『撲通』一下跪倒在了岐山腳下。」在《文化堆積衛國都》一文中寫道:「結合實物佐證和文化記載,以及諸多民間傳說,這裡就是衛國的都城帝丘,也是我們老石家的姓氏起源地。」「我不由得捧起一把土親了又親,吻了又吻。似乎這樣仍無法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愫,『撲通』一下,我又跪倒在這片土地上,久久不起。」常言道,「男兒膝下有黃金」,腿腳不利落的憨仲先生,能夠採取中國最高的禮節——下跪,可見他對齊文化酷愛的虔誠程度。如此,憨仲先生還覺着不夠真誠,面對姜太公塑身,面對神台上的「三仁」,面對周公旦神像,面對站立潮頭的徐福、面對晉獻公陰府,面對上大夫淳于髡墓,面對秦朝名將王賁墓,面對晉文公重耳像,面對齊姜墓丘,面對鄭莊公的隆丘,面對子產圖像,面對仲夫子墓,面對淳于意墓,他均用深度鞠躬之禮,表示由衷的景仰和敬意!

憨仲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表面看着十分堅強,心底一隅卻是非常柔軟的。這在《問政孟子寫光輝》一節中的文字里有所流露,當明人王世貞那膾炙人口的《滕城詩》「齊楚今何在?滕猶舊國名。浮雲雙戰地,落日一空城。野曠猶堪井,山貧自不爭。遺編二策在,終是魯書生」的詩句浮現腦海時,他「聆聽着這穿越時空的吟唱,禁不住潸然淚下」。在《鞭打蘆花留孝名》一節中,流露出來的更加明顯。他在探訪千古流芳的孝道踐行者閔子騫之後,「站在崇孝園內,遙想着百里之外孤苦伶仃的八十老娘,流出了愧疚的淚水。」這幾句情感凝重、文筆質樸的話語,對母親的滿腔深情與深摯愛戀便躍然紙上,這是真情的流露。讀着這真誠至極的文字,我也不由地落下淚來,對憨仲先生更打心眼裡產生崇高的敬意!

憨仲先生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為解讀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了諸多視角,真情抒寫了那些歷史「偉人」和民族英雄們與命運抗爭的不朽的「生命之光」,充滿着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光榮感和成就感。憨仲先生不單把研究的觸角伸向歷史的縱深,賦予這部著作相當豐厚的歷史意蘊,又把對齊文化的探蹤和其它諸多文化的發掘,融合在一起,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啊!憨仲先生一腔熾熱的國學情懷,可歌可頌!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它的時代的表現。它的內容和它的形式是由這個時代的趣味、習慣、憧憬決定的,而且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的性質由他的時代的性質而定的這種關聯也就愈強烈愈明顯。」總覽《天高齊風》這部巨著,我自然而然地為書籍中蘊含着的那種博大、深廣的歷史內容,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所吸引,為憨仲先生在歷史觀和文化觀上的正確選擇所感動!

《天高齊風》中第十八節《鬼谷傳奇滿山峪》,記述的是我五世先祖王詡(又叫鬼谷子),隱居朝歌、縱橫遊說的傳奇故事;第八十九節《善始善終一名將》,記述的是我十六世先祖王翦,掛帥出征、兼滅六國的壯烈故事;第六十六節《汗馬功勞秦名將》,記述的是我十七世先祖王賁,南征北戰、橫掃列國的威武故事。讀着先祖們那些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我感到特別的親切和自豪。在親切和自豪之餘,又頓生一種崇敬之情。在許多篇章里,憨仲先生均以其獨到的欲揚故貶、形貶實褒的表現手法;特有的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的思維方式;新穎的條件反射、迴光返照的反襯技巧;巧妙的細膩構思、生動活潑的人物個性,向廣大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宏大的歷史全景畫卷。同時,他還巧妙地把文學創作的實踐,融入到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氛圍之中,進而張揚了鮮活的生命意識和主體意識。這些均給這部巨著添加了別樣的新奇和亮麗,無不透視出憨仲先生當時的、現場的、個性化的特質。這種創作的時、情、境、理、象的高密度融匯,構成作品的個性和風格。作品涉及的地方較多,憨仲先生卻能適度把握每一地域特有的社會習尚、風土人情,而形成地域藝術特色,使作品充滿着濃郁的時代味、地方味、人情味和藝術味,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華夏這塊古老而絢麗的沃土上,先輩們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非常豐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增添了品牌亮點和可貴光彩。重溫歷史,挖掘歷史,是記錄輝煌,是總結經驗,更是給現實和未來提供思索的坐標。《天高齊風》是一個向國內外全面展示古老而肥沃的華夏大地悠久歷史和華夏文明的窗口,更是後人學習歷史和了解歷史,進而激發愛國熱情的課堂。歷史是不會寥落的,它充斥着太多太多的變數,但是,《天高齊風》留下的生命的軌跡和絢麗的光華,永遠是華夏國學之中厚重和燦爛的一頁!

在即將收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我是一個急性子,總想提早完成憨仲先生囑我寫讀後感想的誠托。拜讀完這部巨著,我就立即着手寫作,一天24小時,我絕大部分都是在電腦前度過的。晚上,往往還要寫作至深夜兩三點鐘。就這樣,拉拉沓沓地寫出了4800餘字的讀後文章。即使如此,我覺着也是掛一漏萬,恐怕不合憨仲先生之意。

作為摯友,我要為憨仲先生祝福,因為,在獨具慧眼的跋涉者中,我看到了他那繼續矯健前行的身影……  [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