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境隨心轉,愈布施,愈富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境隨心轉,愈布施,愈富有
圖片來自搜狐網

境隨心轉,愈布施,愈富有

原文

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宗旨。什麼叫做慈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布施是修慈悲心,若無慈悲心,雖然同樣是施捨,沒有慈悲心的施捨功德甚微,甚至沒有功德。若以金錢物件污辱被施者,則還有報應。嗟來之食,路人不受。是因為路人不受這種侮辱的緣故。

布施的重點在於發心,而金額的多少,還在其次。若是發心真切而力量不及,雖然錢少而功德卻是極大;若是缺乏真實的慈悲心,錢雖多而功德卻是很小。聶雲台在《保富法》中說:「必須要自己多培養慈悲心,常以利人濟物為做人處世的目標。如此則子孫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圓滿。」

布施在修行上的功夫,就是修捨棄自我之心。正如聶雲台在《保富法》一開頭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眾生愛財如命,捨棄金錢,如割身肉。發了財的人,很難發布施心的,所以他要保財就難了。發財不難,是因為一切財富都是他前世積德而來的,所以說命中有財一定會有財。還有一種靠偷扒搶劫等不法途徑,也算發財不難,只是這種發財是犯法,很快就會得到法律的嚴懲,就更加得不償失了。那麼,如何保財呢?一切身外之物,均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不僅身外之物帶不去,就是自己的身體也沒有權力能夠主宰的,也是帶不去的。佛教認為,還有帶得去的,就是「業」,「業」是你一生行為,善業投胎為善道,惡業投胎為惡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既然帶去的只有業,要想得到快樂,就只能放下一切,修捨棄之心。如果能夠修到布施不求回報之心,那就是開始修出世之道了。即使以有所求之心修布施,還是能夠讓自己永遠走在善道上的。

布施重在一個「舍」字,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首先要捨得身外之物,漸漸連身內之物也能夠舍,到最後也就進入了無我的境界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