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盜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塞耳盜鍾
[ sè ěr dào zhōng ][1]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後因以「塞耳盜鐘」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諸子百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目錄
參考文獻
- ↑ 《呂氏春秋》是誰著作的?全書共多少篇?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