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塞繆爾·亨廷頓

塞繆爾·亨廷頓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塞繆爾·亨廷頓 塞繆爾·亨廷頓(1927.4.18--2008.12.24),英文名Samuel P. Huntington,美國當代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1951 年23歲時即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長達58年,並先後在美國政府許多部門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曾任哈佛大學阿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學院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國家安全計劃顧問,《外交政策》雜誌發言人與主編之一,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的作者。

目錄

人物生平

  塞繆爾·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出生於1927年8月18日。 美國當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國際政治理論家。十六歲考入 耶魯大學兩年半後旋即因「成績特優」畢業,後赴 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1951 年年僅二十三歲的亨廷頓在 哈佛大學獲 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先後在美國政府許多部門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現任哈佛大學 阿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學院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約翰· 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 國家安全計劃顧問,《外交政策》雜誌發言人與主編之一, 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亨廷頓在國際政治方面著述頗豐,一般被認為是持保守觀點的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家。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是其理論的 奠基之作,該書從 第三世界各國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第三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強政府理論」,其要義是,第三世界國家在進行現代化變革的過程中,要根除國內政治的動盪和衰朽,就必須建立起強大的政府,舍此無他路可走。所謂強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府參與和政府制度化的政府。亨廷頓在 這本書中卓越的理論貢獻使得該書成為研究現代化理論的經典之作。 1991 年,亨廷頓出版了《 第三波: 20 世紀末民主化浪潮》,探討了在他看來是 20 世紀後期的一項重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全球性的 政治發展的狀況,即發生在 1974 —— 1990 年期間的全球民主化浪潮。亨廷頓指出,從 1974 年 葡萄牙走上 民主化的道路開始,大約 30 個國家由非 民主政治體制過渡到民主政治體制,相繼走上了民主道路。民主制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急速成長,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壯觀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變遷。他認為,在第三波之後 20 年的今天,民主化的條件遠比以前有利得多,西方自由民族國家的各國政府在促進全球民主化方面都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共產國際已經 壽終正寢,現在該是建立民主國際的時候了。 1996 年,亨廷頓出版了《文明衝突和 世界秩序重建》一書,系統地提出了他的「 文明衝突論」。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 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 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除上述著作外,亨廷頓的主要著作還有《 難以抉擇》、《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國政治》、《 現代社會中的權威政治》、《 民主的危機》等。   2008年12月24日,亨廷頓在 馬薩諸塞州逝世,享年81歲。 

平安夜辭世

 美國哈佛大學2008年12月26日發出公告,著名政治思想家塞繆爾·亨廷頓於 平安夜辭世,享年81歲。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出生於1927年8月18日,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 23歲即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長達58年,先後在美國政府許多部門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   隨着《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的流行和之後9·11的發生,亨廷頓幾乎和「文明的衝突」一詞畫等號。   政治學家並不是政治家,他們通常很少有機會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內。但塞繆爾·亨廷頓卻是個例外,他創造出的詞彙例如「 第三波」和「文明的衝突」,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他對世界局勢的看法也總是令人無法忽視。他已經不僅僅被視為一位政治學家了,而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影響之大,使得他日前的辭世也變成了一個公眾事件。

矛盾的亨廷頓

  很不幸地,他身後的名聲主要與「文明衝突論」聯繫在一起——在被談及時,他已被簡化為「提出文明衝突論的那個亨廷頓」。政治思想家的名字往往會與他提出的最為人所知的概念聯繫在一起,例如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福山的「歷史的終結」,這種簡化的努力在便於記憶上也許是必要的,但卻掩蓋了他們更為複雜深刻的思想。而「文明衝突論」自1993年提出後,給他帶來的與其說是學術聲譽,倒不如說更多的是爭議甚至責難。   亨廷頓經常是一個政治立場受爭議的人物。在美國這個政治重心偏右的國度里,他是一個具有濃重保守傾向的自由主義者:雖然是相對靠左的民主黨終身黨員,但他卻常被視為一個右翼思想家。他既推崇自由主義,矢志研究戰後第三世界國家的民主化浪潮,同時卻又反對美國主動干預和加快這些民主進程,在其1968年發表的 名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中,他 警告說「國家之間政治上最重要的區別,不在於政府的形式,而在於政府的水平」——在此他甚至 坦率地承認:對處於現代化過渡階段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重要的不是民主與否,要緊的倒是建立能保證社會穩定的 政治組織;換言之,關鍵不在限制權威,倒是建立權威。當然在他本人看來,這兩者並不矛盾,因為它們都統一於一顆固守現實政治的大腦之中。

[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