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1941年-1942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英文:Battle of Sevastopol;德文:Schlacht um Sewastopol),蘇聯及俄羅斯稱為塞瓦斯托波爾保衞戰(俄文:Оборона Севастополя;英文:Siege of Sevastopol),是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4日,蘇聯紅軍為防守和奪取塞瓦斯托波爾城和黑海艦隊主要海軍基地,與德軍所進行的一次戰役。 在本次戰役中,德軍及僕從國——羅馬尼亞王國共組織了第11集團軍共35萬人(下轄3個德國軍,2個羅馬尼亞軍,共計11個師的兵力),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其當面是蘇聯南方面軍下屬的黑海艦隊,獨立濱海集團軍,第51集團軍的約23個師及配屬分隊,約27萬餘人。 在進攻中,德軍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炮部隊,利用超重型榴彈炮對塞瓦斯托波爾外圍的諸多要塞陣地進行了攻擊(主炮台幾乎都是被「古斯塔夫列車炮」800毫米列車炮摧毀)。同時殲滅了從刻赤半島來援的蘇軍第44、51軍等部隊。最終塞瓦斯托波爾因後勤不濟而陷落。 戰役中,蘇軍在刻赤半島損失約17萬人,在塞瓦斯托波爾損失約7萬餘人,合計24萬餘人。 曼施坦因因此戰的勝利晉升陸軍元帥。

戰爭概述

塞瓦斯托波爾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在當時屬於蘇聯的加盟國烏克蘭,該地修築有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軍事設施之一——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蘇聯黑海艦隊即駐紮於此。 1941年夏季,納粹德國軍隊開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分北、中、南三路分別向蘇聯發動進攻,其中由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羣需要沿基輔-第聶伯河一線向烏克蘭南部進發,並最終攻佔位於莫斯科東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預想,蘇聯紅軍在克里米亞地區的抵抗會隨着第聶伯河西岸的失守而逐漸瓦解,但事實上,由於蘇聯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地區建立有完善的防禦和後勤保障體系,蘇聯紅軍不僅能實施頑強的抵抗,甚至還能反過來動用紅空軍向德國軍隊及位於羅馬尼亞的石油儲備設施發起戰略打擊。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將克里米亞形容成「不沉的航空母艦」,他在1941年7月23日下達了第33號元首令,要求將克里米亞半島列為重點目標。 在接到希特勒命令後,德國國防軍陸軍司令部修改了原定計劃,派遣南方集團軍羣的部隊向克里米亞發動進攻。剛好在這個時候,德國陸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官歐根·裏特爾·馮·朔伯特上將在搭乘Fi-156偵察機時遭遇空難,不幸殉職。9月12日,陸軍司令部下達調令,命令第56裝甲軍軍長埃裏希·馮·曼施坦因二級步兵上將接替朔伯特職務。 當時軸心國位於南方聯軍的名義指揮官是羅馬尼亞陸軍元帥揚·安東內斯庫,但敖德薩戰役的爆發使安東內斯庫必須親自指揮羅馬尼亞第四軍團,無暇顧及其他部隊,因此當曼施坦因於9月17日前往尼古拉耶夫的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部報道時才得知,自己除了第十一集團軍以外,還要兼管羅馬尼亞方面的第三軍團。

過程

德軍"南方"集團軍羣的第11集團軍於1941年10月佔領克里木大部分地區後,集中兵力企圖在行進間一舉攻佔塞瓦斯托波爾地區,但該企圖遭到挫敗。 塞瓦斯托波爾守軍共有約2.3萬人,火炮150門。戰役發起時,工事構築尚未完成。按照分工,海上防禦由海岸炮兵和黑海艦隊負責。1941年11月9日,蘇聯紅軍又將濱海集團軍3個師的兵力編入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序列,用於增強防禦力量。黑海艦隊分艦隊,由於受到德軍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威脅,大部撤往高加索地區待機,只留幾艘戰列艦和巡洋艦組成火力支援隊,支援陸上防禦作戰。 德軍經過短暫的準備,連續對該城發起了三次猛烈進攻。第一次進攻於1941年11月11日至21日實施。德軍集中4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師和1個羅馬尼亞摩托化旅,沿雅爾塔公路向巴拉克拉瓦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並從切爾克茲·卡爾緬地區向卡臘科巴谷地實施輔助突擊。經激烈交戰,德軍雖在兩個方向上的個別地段突入蘇聯紅軍防禦陣地1-4公里,因損失嚴重,被迫於21日停止進攻。但由於蘇聯紅軍第51集團軍沒有守住刻赤半島,塞瓦斯托波爾局勢更加嚴峻。 利用短暫的平靜時機,雙方都積極調整部署並增加了有生力量。12月7日,德軍投入7個步兵師、2個羅馬尼亞旅和1270餘門火炮,發動了第二次進攻。德軍在人員和主要技術裝備上幾乎超過蘇聯紅軍1倍。儘管蘇聯紅軍頑強抵抗,在德軍主要突擊方向上仍出現了面臨被突破的危險局面。蘇聯紅軍統帥部緊急調集部隊,增強防禦力量,同時對突出的德軍翼側實施反突擊,擊退了主要方向上的德軍,暫時消除了被突破的威脅。為減輕塞瓦斯托波爾城防的壓力,調動德軍,蘇聯紅軍決定對刻赤半島實施登陸戰役。這一戰役於1941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2日實施,迫使德軍從塞瓦斯托波爾調走大量兵力,在近5個月內沒能採取積極的進攻行動。蘇聯紅軍利用這一時期積極改進防禦部署,增補物資,並實施一系列攻勢行動消耗敵人,改善防禦態勢,在個別地段把德軍擊退1-4公里。 為了攻佔塞瓦斯托波爾,德軍調集了超過600架作戰飛機——其中約半數為轟炸機——及100台裝甲車輛在周邊地區待命,此外,德軍地面部隊還集結了205個炮兵連、重型迫擊炮連和火箭炮連提供火力支援,共配備75毫米以上口徑野戰炮約700門,反坦克炮655門,80毫米以上口徑迫擊炮約720門 。1942年3月,德軍派遣了新組建的第672重炮營前往彼列科普地峽,該營裝備了人類歷史口徑最大的實戰火炮——古斯塔夫列車炮。為了便於列車炮作戰,德軍工程部隊在通往塞瓦斯托波爾的鐵路中途修葺了一條專門的雙軌支線,還製造了相應的假陣地。

戰爭結果

1942年5月初,德軍擊敗在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聯第44、51集團軍,得以集中兵力對付塞瓦斯托波爾,形勢非常危急。德軍加強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轟炸和海空封鎖,切斷了蘇聯紅軍海上交通線。 6月2日凌晨6時,德軍以俯衝轟炸機編隊為先鋒,開始向塞瓦斯托波爾發動大規模攻勢。 [4] 6月5日,德軍的古斯塔夫列車炮開始發動攻擊,並在接下來數日內摧毀了蘇軍的多座堡壘與永固工事。 6月7日拂曉,德軍發起了第三次進攻,德軍不斷增調兵力,而蘇聯紅軍的各種補給開始奇缺,同時失去了空中掩護。6月30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至7月4日,蘇聯紅軍一部分乘艦艇撤走,一部分突圍後進入山區參加了游擊隊。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歷時250天。它作為處於敵人深遠後方被合圍情況下,長期堅持,頑強防禦的範例而載入軍事史冊。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