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塘棲鎮位於杭州市北部,與湖州市的德清縣接壤,距市區中心約20公里,距區政府所在地臨平約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使其成為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歷朝歷代以來,塘棲均為杭州市的水上門戶。
塘棲,地處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鎮、江南水鄉名鎮、屬杭州臨平副城副中心。塘棲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浙S13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穿鎮而過,浙S304省道、京杭運河東西向貫穿全鎮,塘康公路、拱康路、圓滿路延伸段(S304省道G320國道連接線)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區十五公里,水上巴士直達武林門。現轄27個村,7個社區,近10萬人口,總面積79平方公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枇杷之鄉"。[1]
簡介
塘棲鎮位於杭州市北部,與湖州市的德清縣接壤,距市區中心約20公里,距區政府所在地臨平約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使其成為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歷朝歷代以來,塘棲均為杭州市的水上門戶。
塘棲,地處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鎮、江南水鄉名鎮、屬杭州臨平副城副中心。塘棲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浙S13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穿鎮而過,浙S304省道、京杭運河東西向貫穿全鎮,塘康公路、拱康路、圓滿路延伸段(S304省道G320國道連接線)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區十五公里,水上巴士直達武林門。現轄27個村,7個社區,近10萬人口,總面積79平方公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枇杷之鄉"。
歷史沿革
塘棲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自元代商賈雲集,蔚成大鎮,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文人輩出,書香傳世;塘棲,文物遺產眾多,廣濟長橋、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棲溪講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廟……默默向人們細述當年風采;塘棲,人傑地靈,物產豐盛,枇杷名揚天下,絲綢香飄海外,自古就是貢品。塘棲是座古鎮,同時也是一座新城,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橋"、"七十二條半弄"的風貌,但是她的魂和根還在,並且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在經濟大潮中,她依然走在餘杭區的前列。先後獲全國千強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鄉鎮、浙江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衛生鎮、杭州市經濟發展十佳鄉鎮、杭州市現代化標誌性教育強鎮、國家枇杷原產地域保護之鄉等榮譽稱號,2010年底成為浙江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之一。
地理位置
鎮區的東南有超山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稱,為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與碧波漣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觀。2010年,全鎮共轄18個村、7個社區,鎮區總面積為79平方公里,總人口近8萬人。全鎮有耕地41921畝,魚塘6290畝,桑地5870畝,果地10492畝,山林5743畝,茶地404畝。
歷史沿革
據現存的史籍記載,早在北宋以前,塘棲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打漁村,漁民們三三兩兩在此散居,在此曬網休息。直到元朝張士誠拓寬了官塘運河以後,人們沿塘而棲,小鎮才初現雛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廣濟橋的構築使鎮區兩岸連成一片,這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光緒《唐棲志》中有着這樣的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又雲:"唐棲官道所由,風帆梭織,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見,是秀麗的京杭古運河哺育了塘棲。
塘棲在舊時稱作唐棲,並有着眾多的別稱,這些別稱大都散見於文人雅士所留下的書畫題詠詩詞唱和之中,共有棲水、棲溪、溪西、武店、武水等名,其中以棲水、棲溪最為常見。有關塘棲鎮鎮名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無一定論。認可者較眾者為"負塘而棲"一說。此說始見於明朝胡玄敬所撰的《棲土風土記》。胡玄敬雲:國初開設運河,大築塘岸,居民初集,負塘而棲,因名唐棲。此說言之鑿鑿,頗為可信,是不少研究者、學者廣為認可的一種說法。
但除此之外,有關鎮名由來,有據可查的尚還有以下三說:一曰"寺"說,清王同所撰的《唐棲志》雲:唐棲之名,以唐棲寺為最早,宋代在下塘之西有唐棲寺,遂以寺名名其鎮。後鎮名顯而寺名轉微,於是居此者,知有唐棲鎮,不知有唐棲寺矣;
一曰"隱居"說,《卓氏家乘》唐棲考中說:"唐棲者,唐隱士所棲也。"隱士姓唐名珏,系宋末元初人,世居紹興攢宮宋六陵之旁,因痛恨元僧楊璉真珈盜六陵、棄帝骸的罪行,夜邀鄉里壯士,移六帝骨骸於蘭亭附近,事後,他為了避其禍,匿名陷居於唐棲的三分村,里人們敬重他的義行,遂名其居住地為唐棲;
另有一曰為"方位"說,張之鼐在《唐棲古今沿革考證》中雲:唐棲位於官唐之西,故宋范玉湖有紀行唐西詩,蘇軾有"明朝歸路下唐西,不見鶯啼花落處"詩句可證。
塘棲鎮在明清時富甲一時,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原屬仁和縣管轄,民國後成立了杭縣,塘棲便屬杭縣管轄。解放前,塘棲分水南和水北兩鎮,水南屬杭縣管轄,水北屬德清縣管轄,兩縣隔河而治。1950年5月,德清縣城關區雙溪鄉3村即原水北鎮劃歸塘棲鎮管轄,結束了兩岸分治的局面。1958年,杭縣建制撤消,塘棲隸屬於杭州郊區,稱杭州市塘棲人民公社塘棲管理區。1959年3月遂又隸屬半山聯社。次年,半山、拱墅兩聯社合併為錢塘聯社,塘棲又屬錢塘聯社。1961年4月,錢塘聯社與老餘杭縣合建餘杭縣,塘棲隸屬餘杭縣。今隨縣制變化,屬杭州市餘杭區。1985年11月,因縣境內拆鄉並鎮,原丁河鄉併入塘棲,1992年原塘南、宏畔、超山三鄉又一起併入塘棲,於是,地域、人口一起猛增,使其成為餘杭區內的第二大鎮。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了130.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0636元,財政總收入2.95億元。塘棲現已形成金屬製品、蜜餞食品、農藥化工、針織服飾四大優勢產業和絲綢、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努力培育以汽配、機械機電、電子、包裝為主的新興產業。塘棲鎮黨委、政府在餘杭區委、區政府得正確領導下,以"繁榮運河水鄉文化,復興塘棲千年古鎮"為總體發展目標,在"十一五"期間,抓住機遇,把塘棲建設成為以水鄉古鎮文化為背景,以現代工業為支柱,以特色農業為基礎,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杭州威尼斯"塘棲水城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商貿、人居、休閒、旅遊為亮點的"組團中心"。
塘棲地處杭嘉湖平原南端,系江南水鄉名鎮。京杭大運河、09省道貫穿全鎮,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全鎮轄46個行政村,11個居民區,總面積79平方公里,總人口9萬餘人,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素有"花果之地、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
工業發展
塘棲的近代工業在浙江省境內起步較早,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潯富商龐元濟和杭州殷富丁丙合夥在塘棲鎮東的日暉橋畔開設"大綸絲廠",這是浙江省境內最早的三家機器繅絲廠之一,開了民族資本工業的先河。嗣後,祥綸(1925)、崇裕(1926)、華綸(1929)等絲廠紛紛在鎮內創辦,使這個水鄉小鎮成了全省蠶絲工業的重鎮。
1929年,浙江省政府舉辦西湖博覽會,塘棲有三家絲廠的蠶絲產品應邀參展,紛紛獲得特等獎和一等獎,一時聲名鵲起,產品遠銷海外。
1935年,據當時的浙江省政府建設廳調查:全省境內共有機械繅絲廠29家、機械繅絲車7598台,塘棲一鎮就分別占據了全省的13.8%和19.8%,成了全省著名的機械繅絲重鎮。但是,除了繅絲以外,塘棲鎮的其它工業發展速度緩慢,民國初期出現的一些油廠、米廠、酒廠充其量僅是些手工作坊,幾乎沒有任何機械化含量。
時至1949年塘棲解放,全鎮的工業僅僅只有兩家奄奄一息的絲廠、一家電廠、二家油廠、三家米廠、四家印刷廠和四家醬坊,除絲廠外,其餘的都規模小得可憐。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大力扶植私營工業,採取了貸款、投資、委託加工等種種措施,使那些停工的企業迅速復工,並逐漸趨於正常。一些私營業主在黨的優惠政策吸引下,紛紛投資興辦工業,使全鎮的工業生產開始復甦。
到1960年,全鎮有國營、公私合營工廠十家,職工1389人,年總產值1577萬元;鎮辦工廠16家,職工1789人,年總產值362.25萬元。
1978年,隨着黨的工作着重點的轉移,工業生產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勢頭,鄉村工業也同時獲得了發展良機,一時間,全鎮的工業企業和工業人口迅猛地上升,工業門類也逐步趨於完善。
2006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26.32億元,比2001年增長292.79%,年均增長31.47%;工業利潤3.57億元,五年累計達到8.21億元。2005年杭州市工業經濟各項指標綜合考評排名第四位,比2004年前移8位。堅持扶優扶強,發揮骨幹企業帶動效應,2006年規模企業達到160家,比2001年淨增65家,其中億元企業18家。
地區經濟
塘棲鎮自92年被國家列為百家小城鎮試點鎮以來,先後獲得"浙江省經濟實力百強鄉鎮"、"杭州市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十強二十優鄉鎮"。2000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0多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338元。
塘棲除盛產稻米、蠶繭、魚蝦、菱藕外,還有許多著名土特產,如枇杷、青梅、楊梅、荸薺等,其中塘棲枇杷以其皮薄、汁多、味鮮而享譽海內外。每年舉辦中國塘棲枇杷節,吸引大批中外嘉賓惠顧。
塘棲是餘杭的工業強鎮,經濟總量名列前茅。現已形成金屬製品、蜜餞食品、農藥化工、針織服飾等四大優勢產業和絲綢、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已建成約1300畝工業園區,是餘杭區經濟開發配套區塊,享受浙江省經濟開發優惠政策。特色蜜餞園區規劃1500畝,首期開發500畝。
塘棲是餘杭區的中心城鎮,2009年特邀上海同濟大學修訂編制了城鎮建設總體規劃,以高起點、前瞻性的設計理念,投資近1億元的廣濟大街一期工程即將完工,居住環境更趨優美,並以亮化、美化、淨化為目標,提高城鎮品位。努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創造塘棲美好未來。
塘棲名吃
塘棲百姓歷來對吃菜頗為講究,口味甚刁,注重刀工和火候,講究精工細作,重油重醬,講究入味,其色、香、味、形的要求和杭幫菜近似。塘棲是浙江省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之一,傳承古鎮千年歷史,依託運河綜保、超山綜保兩大工程,着力打造宜游、宜業、宜居的"江南佳麗地,塘棲品質城",塘棲的美食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
說道塘棲的特色小吃,當地民諺這樣稱道:"法根糕餅匯昌粽,粢毛肉圓香又糯。細沙羊尾香烘烘,塘棲板鴨鼎正宗。"
細沙羊尾
系塘棲一帶傳統之名菜,因其形似羊尾而得名。色澤金黃,體形豐腴,脆中帶軟,郁香鮮甜,為酒席常備之佳肴。製作以豬板油,細沙為主料,先將板油外膜剝除,用刀批薄,切成長方片;再攤平板油,中間放一條小手指粗的細沙,捲成長方條形,切成小段,用手一隻只搓圓,另取雞蛋清,放入湯盆內用筷打至現出雪白細泡沫後,加上干澱粉,拌勻,成泡糊狀。然後,將細沙圓球放入蛋糊中,再把沾滿蛋糊的圓球一隻只取出,投入旺火油鍋內,邊投邊用筷撥轉,待色呈淺黃、體胖、結亮後撈出待涼,繼續加溫油鍋,待燒至七成熟時.將撈出的細紗圓球再次投入鍋里,不斷上下翻動,炸成金黃色,殼脆撈起,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