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塘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塘南鎮隸屬於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地處撫河下游、鄱湖之濱,東鄰涇口鄉、南接幽蘭鎮,西靠高新區麻丘鎮,北連五星農場,有2000多年歷史。

塘南鎮面積為130.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萬餘畝,水產面積9500畝。下轄23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51991人(截止至2017年)。

京福高速公路臨境而行,穿境而過的昌萬公路,融入南昌半小時經濟圈內。[1]

鄉鎮簡介

塘南鎮地處南昌市首府首縣--南昌縣的東北部,撫河下游,鄱湖之濱,東鄰涇口鄉,南接幽蘭鎮,西靠高新區麻丘鎮,北聯五星農場,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江南大鎮。境屬平原地帶,全鎮平均海拔23.6米,地勢是西北部略高,東南向略低,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4.8公里,區域面積120平方公里。鎮政府中心所在地地勢偏高,平均海拔24.5米。全鎮區域面積120平方公里,下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7.4萬,其中農業人口5.7萬;耕地面積10.54萬畝,養殖水面1.4萬畝。鎮內水甘土肥,河網縱橫,湖港星羅棋布,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福銀高速臨境而行,德昌高速穿境而過,省道昌萬公路貫穿東西,將塘南鎮融入了南昌市半小時經濟圈。

塘南鎮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鄉鎮,境內令公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日軍侵華大屠殺的遺址,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內戲台是南昌縣唯一倖存的古建築。由鎮文化站編傳承排的塘南賀郎歌入選南昌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塘南鎮也是一座環境優美、生態文明的鄉鎮。近年來,塘南鎮不斷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在全鎮209個自然村開展"綠色家園、美麗塘南"環境整治活動,累計投入資金400餘萬元對全鎮所有溝渠、門塘、村莊等歷史陳年垃圾進行清理整治;整合資金,成立垃圾清運公司,以服務外包形式解決了垃圾處理和清運問題;完善保潔員管理制度,建立長效檢查評比機制;對生豬養殖污染進行整治,在養殖場(戶)建設多格式沉澱池、化屍池,實行生豬污糞的乾濕分離,以達到達標排放。通過與公司合作,全鎮所有生豬糞便由一家利用豬糞便養殖蚯蚓的公司進行收購,有效解決了污染源。經過整治,鎮容鎮貌大衛改善,全鎮23個行政村成功評為南昌市生態村莊。[2]

歷史沿革

1955年設塘南高級社,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8年改塘南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設鎮。位於南昌縣東北部,撫河下游。鎮政府駐柘林街,距市區中心33千米。1997年,面積99平方千米,人口4.7萬。昌青公路穿境而過,轄石林街居委會及塘南,田萬、協成、石崗、近港、富聖、渡口、張溪、篁山、西河、港頭、梓溪、北聯、民主、和豐、西聯、聯合、蔡家18個行政村。2001年,新聯鄉(不含創業、東陽、東方、東升、東風行政村)併入。 附:新聯鄉位於南昌縣東北部,北與市五星墾殖場接壤,東與進賢縣為鄰。有新(聯)塘(南)、新(聯)五(墾殖場)公路通過。撫河穿境而過。原為鄱陽湖濱荒洲草地,1975年由涇口、幽蘭、塘南、麻丘、渡頭5個公社移民到此開發農業,並於當年成立新聯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44.1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新聯街居委會及紅星、北星、新圖、新聯、新光、東風、東升、東方、東陽、創業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新聯街,距蓮塘36千米。2001年11月15日,撤銷新聯鄉,劃歸(不含創業、東陽、東方、東升、東風行政村)塘南鎮;創業等5個行政村劃歸涇口鄉。

行政區劃

下轄23個行政村(塘南、田萬、協成、石崗、近港、富聖、渡口、張溪、篁山、西河、港頭、梓溪、北聯、民主、和豐、西聯、聯合、蔡家、紅星、北星、新圖、新聯、新光),2個居委會。

優勢資源

塘南鎮土地資源廣闊,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有着巨大的開發潛力,是一片龍騰虎躍的投資熱土。土壤肥沃,適宜種植的作物廣泛。在鎮內耕地中,分布着不同質地的土壤,有粘土成份較重的耕地,有含沙比例不同的泥沙質耕地;有地下水位較低且灌溉方面、泄水性能好的耕地,也有適宜種植喜濕作物的耕地,還有排灌自如的低洼湖田15700畝。

該鎮水面資源豐富,相對集中,既有幾百畝一條的河港水面,又有幾畝、十幾畝、幾十畝大小不等的精養魚池。水面能排能灌,是淡水養殖開發的理想場所。 投資3000餘萬元,占地面積100畝的江西省鄉鎮級一流大市場,鄱陽湖水禽水產品大市場於2003年12月全面竣工,日交易額最高達110餘萬元,是昌東地區商貿物流中心。 全鎮水產資源豐富:截止到2008年主要有2200畝的珍珠養殖場、20000平方米的虎紋蛙養殖池、8000平方米的江西首家鱘魚生產基地。網箱養鱔遍布全鎮,有占地面積260畝,日產鮮蛋6噸、年產值960萬元的蛋鴨養殖基地。種植業主要有:糧食、無公害蔬菜、茶樹菇等。[3]

經濟發展

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90元。財政總收入1023.6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18.8萬元。財政供養人員809人,其中行政人員39人,事業人員501人,聘用及其他人員269人。2003年全年糧食產量64722噸,蔬菜產量13224噸,生豬發展數64000頭,家禽發展數220萬羽,禽蛋產量5000噸,水產品起水量7600噸。

全鎮水產資源豐富:主要有2200畝的珍珠養殖場、20000平方米的虎紋蛙養殖池、8000平方米的江西首家鱘魚生產基地、網箱養鱔遍布全鎮,有占地面積260畝,日產鮮蛋6噸、年產值960萬元的蛋鴨養殖基地。種植業主要有:糧食、無公害蔬菜、茶樹菇等。

該鎮是南昌縣五大糧倉之一,糧食(稻穀)年總產58000噸左右,每年有34000噸左右的優質稻穀出售。通過加工,常年都有大批該鎮大米銷往廣東、福建等地。2008年全鎮自產和捕撈各類水產品起水量在3500噸左右,成魚品種有花白鰱、草魚、青魚、鯿魚等,還引進了大批美國加洲鱸,翹嘴鯽魚、彭澤鯽等優良新品種,鮮魚遠銷福建省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到2008年,塘南鎮已經是有近40年歷史的魚苗生產基地,全鎮有魚苗培育水面400畝,年產各種規格的魚苗110噸,品種有花白鰱、草魚、青魚、鯿魚、鯉魚、鯽魚等,魚苗遠銷福建、湖南、吉安、撫州、宜春等地。

每年出欄生豬25000頭以上,其中純良種3000頭左右。三元雜交豬22000頭左右。年出籠家禽54.2萬羽,產禽蛋3120噸。1999年從湖南祈東縣引進香芋,試種50畝,收穫15萬斤。2009年將擴種面積到1000畝,預計總產達300萬斤。2009年元月份在南昌大學教授指導下,在科技產業示範基地--渡口村,利用薄膜覆蓋技術,種植優質高產馬鈴薯200畝,四月中下旬收穫上市,總產60萬斤。2010年將擴種到1000畝,同時,2009年下半年將和省民間流通協會合作,開闢500畝馬鈴薯制種基地,勢必成為全省馬鈴薯制種供種基地之一。

2009年4月份已在該鎮梓溪村建一個示範基地,種植肉生薑100畝,預計總產79萬斤,2010年還將繼續擴種。

2008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5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3.4%;財政總收入完成1360萬元,同比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458元,比上年淨增562元,同比增長11.5%。[4]

社會事業

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小學教學點撤併面達18.5%。堅持以開放促發展,2008年,全鎮共引進項目8個,投資總額1.6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2億元,其中落戶小藍經濟開發區1個。

以鄱陽湖水禽水產品大市場為中心,初步形成了小城鎮建設主體框架。

對老集鎮柘林街和新聯街進行了美化、亮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四是加大了對集鎮街道停車秩序和衛生環境的整治力度,街道衛生得到好轉。

社會保障:農村低保全面啟動,城鎮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教育設施:籌資490多萬元,新建學校教學樓4幢,學生公寓樓2幢,中小學危房得到全面改造,教育設施和教學條件有了大的改善。衛生醫療:投資300萬元興建的衛生院門診大樓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塘南衛生院、新聯衛生院的硬件設施得到改善,有效地解決了看病難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5.8萬人,全年報銷醫療費430萬元,有效地緩解了人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計劃生育:計生工作常抓不懈,計劃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計劃以內,新生嬰兒性別比趨於正常。文化民政:投資150萬元的塘南幸福院已經建成使用,群眾文化日益豐富,有線電視覆蓋面大幅提高。民兵預備役和國防教育進一步加強;共青團、工會、婦聯、對台、老幹部、勞保、統計、審計等各項事業得到了發展。

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18日,獲得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南昌市2017-2018年度文明村鎮"稱號。

歷史古蹟

境內令公廟是日軍侵華大屠殺的遺址,1994年被市、縣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