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堡 |
堡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pù,bǎo,bǔ。堡,通常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堡壘、暗堡、地堡、城堡。
堡bǎo,指漢堡:牛肉堡。
堡pù見於地名。通"鋪",驛站(今用於地名):十里~,馬家~。
堡見於地名。古已有之,為bǎo轉音 :鳳凰~。
堡bǔ,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多用於地名):~子,吳~,柴溝~,瓦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堡
拼音; pù,bǎo,bǔ
部首; 土
外文名稱; Fortress
釋義; 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
總筆畫; 12
注音; ㄅㄠˇ,ㄅㄨˇ或ㄆㄨˋ
釋義; 堡 <名>
(形聲。從土,保聲。堡是後起字。本義:土築的小城)
同本義
據險築堡以自固。――《晉書·符登載記》
又
關中堡壁三千餘所。
又如:碉堡;堡障(用於防守的小土城)
指堡壘
送將軍登空堡上。――明·魏禧《大鐵椎傳》
又如:城堡(堡壘式的小城);碉堡
堡 bǎo堡壘:碉~、暗~。又見bǔ;pù。
常用詞組
【堡礁】有湖同陸地隔開的珊瑚礁。呈堤狀,而多數呈不連續的島狀,圍繞着海岸伸延,距海岸10-200公里不等。世界最大的是澳大利亞大堡礁。又稱離岸礁。
【堡壘】
①設在重要地點起防守作用的堅固建築物。
②比喻難於攻破的事或不容易接受進步思想影響的人:科學~、頑固~。
【堡壘政策】1933年國民黨政府軍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時採用的戰術。這種戰術依據碉堡步步推進,壓縮根據地,企圖消滅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也採取過類似政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博抱切《集韻》《韻會》補抱切,$音保。堡障,小城也。《唐書·哥舒翰傳》拔連城堡。堡轉音普。 亦作保。
又作堢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