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拉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基列拉末,外文名:Ramoth-gilead,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2]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簡介
本名「拉末」,是約但河東岸基列地的一座大城,故又稱「基列拉末」或「基列的拉末」,以避免與其他地方的「拉末」相混淆。地處由大馬色通往鹽海東方的大道上。原屬於亞摩利王西宏,以色列人進軍迦南時奪得,劃歸迦得支派為業,是約但河東岸的三座逃城之一。後遵從耶和華旨意,改分給以祭司為業的米拉利後裔。所羅門王將全國劃為十二個區域,拉末城是基列地的行政中心。西元前9世紀前後,該城在以色列和亞蘭(敘利亞)之間曾多次易手。以色列的亞哈王聯合猶大王約沙法,試圖從亞蘭人手中收復拉末,為此求問先知。有將近四百個先知阿庾取寵,都說可以勝利,惟米該雅警告必有災禍,但亞哈並不理會,終於在基列的拉末被殺,亞哈之子約蘭也在此役中受傷。不久,先知以利沙的弟子在此膏立耶戶為以色列王。(申:4:41-43;書20:8;21:38-39;王上4:13;22章;王下8:28;9:1-4,14;代上6:80;代下18章;22:5-6)
參考文獻
- ↑ 《聖經故事》成熱門話題 紀錄頻道跨界美劇講故事,人民網,2013-03-14
- ↑ 揭秘基督教分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千年恩怨,趣歷史,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