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培養想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文學批評大師的六堂文學課

◆以文學滋養想象,以想象反抗虛偽修辭


文學有何用?能否幫助揭穿變得虛偽的日常修辭?如何以文學批評的方式,識破廣告營造的幻覺?弗萊認為,面對滿是幻象的現實世界,唯有想象能讓我們從中脫身,而通過閱讀文學,可以培養長期以來飽受飢餓、以虛影為食的想象。

從荷馬、賀拉斯到莎士比亞、拜倫,再到馬克·吐溫、W. H. 奧登,弗萊縱橫古今世界文學,為我們揭示文學中反覆出現的母題,講解包括象徵、隱喻在內的各種文學手法,談論閱讀文學的意義和技巧,以及如何將受過滋養的想象運用於日常生活。本書既是弗萊對於「文學之用」的深刻解讀,也是其原型批評理論的極簡入門指南。

在人間建立一個真正的地獄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將我們的言語轉變為自動的喋喋不休來有意地貶低它。

——諾思羅普·弗萊

所有教授文學解讀的人都受惠於他的訓導和榜樣。

——哈羅德·布魯姆(著名文學批評家、理論家)

他沒有把文學鎖入象牙塔,相反,他強調對於一個文明且合乎人道的社會的發展,文學占有中心地位。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名小說家)

諾里(諾思羅普的暱稱)無需為贏得太陽底下的一席之地而努力,他就是太陽。

——馬歇爾·麥克盧漢(20世紀著名媒介理論家、思想家)

我整本書一直在談弗萊,接受起來應該容易點了吧。你會發現原書很有趣。弗萊是第一位將文學當作一個具有有機聯繫的獨立整體來看待的批評家,他教給我們用統攬全局的構架來理解文學。他是位有人情味的思想家,就算你不同意他的觀點,仍會被他迷住。——托馬斯•福斯特(《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


◆「現代人小叢書」的作者是一群世界一流的知識分子和專家,他們從各個不同的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或問題出發,向公眾提供面對後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批判性思考。

◆ 諾思羅普·弗萊在英語學界是與哈羅德·布魯姆、艾布拉姆斯、萊昂內爾·特里林等齊名的文學批評家,這本書可視為通向弗萊理論的入門讀物,很好地展現了弗萊對於原型批評理論的運用。

◆ 作者認為,文學的實際價值在於培養言談、閱讀習慣的同時,塑造了人們對言詞的敏感性,謊言、假象與陳詞濫調因此無所遁形。從這個意義上,作者點明了文學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我們重新建立對文學的信心。

作者簡介

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 ,1912—1991),加拿大文學理論界代表人物,原型批評創始人。真正把文學批評當作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自身進行比較系統的探討,是從弗萊的《批評的解剖》開始的。另著有《世俗的經典》《神力的語言》等30餘部著作。

弗萊是加拿大文學領域的傑出代表,1951年入選加拿大皇家學會,1967年任多倫多大學教授,曾獲加拿大勳章、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多倫多文科終身成就獎等眾多獎項。2000年,加拿大政府為紀念弗萊,發行了弗萊主題郵票並設立了諾思羅普·弗萊國際藝術節。

【譯者簡介】

李雪菲,北京大學法語系學士學位,巴黎索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紐約大學法語系博士在讀。

原文摘錄

實際上,只要文學變得太過逼真,同生活太相似,某種適得其反的進程、某種神秘的效用遞減的規律似乎就會出現。H.G.威爾斯寫過一本非常生動、用筆老到的題為「基普士」( Kipps)的小說,講述一個中產階級下層、不善表達、和善可親的倫敦東區人的故事,是那種我們常在狄更斯那裡看到的角色。基普士這個角色經過仔細地研究:他從不說任何像基普士這樣的人不會說的話;說home或head時h從不發音;他做的事情里沒有一件超出了我們對這樣一個角色的期待。這是一部很棒的小說,值得讀,然而,我總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覺得有一些狄更斯會使用而威爾斯沒有用到的秘密能使這個角色徹底地成為鮮活的人物。那麼,狄更斯會怎麼寫呢?狄更斯經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寫得很糟糕。他很可能讓基普士說出感傷之語、虛假的英雄主義大話及其他不合時宜的言論;有些讀者對這些段落會嗤之以鼻,他們以此來互相說明狄更斯的品位有多麼糟糕,他對人物性格的掌控多麼不穩定。很可能他們說得沒錯。但是,這樣我們就會在少數時刻看到基普士看待自己的方式,或是對自己的希望:這也是他的真實性的一部分,不論我們對此多麼不認可,這種效果會在我們這裡留下印記。不管我對這本書的看法是否正確(我也不確定自己的看法就是正確的),我認為我的總體原則是正確的。我們只會在書里看到的東西,通常就是我們在書中所追尋的東西。文學中任何完全同生活一致的東西都有點像實驗室的樣本。為了使文學中的東西真正變得鮮活,我們不能同生活一致:我們必須同文學一致。 我在上一講說過,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使用當中,我們都是槽糕的詩人。我們在報紙里閱讀關於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印度的事情,這些國家都在做某事、想某事,就好像每個國家都是一個個體的人一樣。我們當然知道,這種對語言的使用是一種修辭格,並且很可能是一種必要的修辭格,但是有些時候我們會被這樣的修辭格所誤導。或者我們會落入相反的習慣,將政府稱作「他們」,忘記了他們是我們的公僕,認為「他們」是在實現他們自己的計劃、追求他們自身的利益。這兩種習慣都是錯誤使用的神話或者擬人化。

書評

即將要跨入2020了,今年的意外收穫之一可以說是連讀了三本三輝策劃的現代人系列,以《畫地為牢》開端到《技術的真相》,一直到現在的第三篇——《培養想象》,無不是一種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閱讀中每每都要不停地感嘆,每一位講者雖都在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才寫就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但在今天看來又是那麼貼切。那些平時隱約感受到的壓抑、陰暗面,難以言說卻又在心中暗流涌動的吶喊,每一位作者都用精準和擲地有聲的語言以一種簡潔優雅的方式替讀者們說了出來。本以為這部關於文學的研究作品會僅限於用簡短的篇幅來闡釋文學存在的原因和作用,但令人意外的就是,最後一章中,諾斯羅普竟直接跳出文學自身的框架,將文學的意義直接以關於人生的、社會的意義提升到了批判的角度,直指現代社會的工具理性弊病;這還真是沒能逃過策劃人的前言所說的:「這套書是理解今天之現代性的批判性思考,它應該成為今日社會的普遍知識,以幫助每個現代人在今天充滿困惑的生活中保持批判的理性和審慎的樂觀」。這本小冊子雖始於文學,但並未僅僅囿於文學。

諾斯羅普這部關於文學的演講篇幅極短,但字裡行間的信息量極大,每一段話似乎都是一種隱喻,每一段話都在解釋只屬於文學的那個想象的世界,並在最後集中匯總注入了我們的「現實世界」——「這是一個英雄、神衹、提坦神和拉伯雷式巨人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激情、陶醉的世界,它們比我們在想象之外遇到的任何東西都更為偉大。這樣的力量如果進入日常生活,就不僅會浸染我們,還會湮沒我們」。這就是關於文學,這個想象的世界的有力總結。而進一步講,這也是一種現實,一種存在於列斐伏爾那「表徵空間」中的更為純粹、凝練的真實,可謂是從文學的角度重新思考何為現實的問題,而文學已經超越了所謂的客觀現實,用更為虛幻的視角告訴大眾,什麼才是更貼合人類社會尊嚴的現實,甚至是後退一步,我們所謂的客觀、在地真實也可以說是用另一種敘事結構建構出來的想象空間,因為最初對這一空間的期待正是始於我們的腦海中。歸根結底,所有的神話、宗教和社會範式一樣,不過都是想象的範式,只要人,這種特殊動物的存在,世界,或者說現實就會被分為「主觀」與「客觀」,我們總以為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二元對立的,但我們往往忘記了另一個視角,所謂的現實也可以被分為在地的現實和處於文學想象中的現實,這兩個現實是一個平行世界(空間),同時存在並並行發展,有時甚至還會相互交融。所以,現實不過是一種想象的外在建構,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建構方式,早期我們相信宗教、近現代我們相信政治,到了當代,我們相信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媒體敘事與經濟的成功故事。這何嘗不是當代社會的另一種「在地神話故事」?

想象構成了世界的「真實」,我們看到的所謂「客觀」,也是一種關於人想象的投射,基於「客觀」之上,還有另一重的真實,那是具備一種穿透力的真實,是想象中的想象,如果說人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種奇蹟,那麼,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想象世界便是這一宇宙奇蹟的最好、最完美的證明,一切關於人的尊嚴與無盡的美好都在熔鑄在這一重的空間當中。

而最後的最後,「希望」本身並不會在任何的文學或藝術那敘事想象空間中直接得以實現,「希望」本身在於——既然關於人的世界這個總體都是一種想象的產物,我們生活於自身建構的想象時間線當中,那麼,兩種關於想象的世界——「我們不得不生活於其中的」和「我們想要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便有相互交融並相互塑造改變的可能性;既然文學式的語言是可培養的,好的文學作品是可以反過來重塑「現實」生活的,那麼,只要是心中始終存在着想象的田野,隨着時間流逝,我們還是能夠不斷讓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產生變化,雖然將客觀的世界全然復刻為我們想象中的世界是一種極為遙遠的幻想,但遞歸性告訴我們,正因如此,文學那想象的空間才得以存在,才得以顯得如此美麗和神奇。

「即使一座宇宙的壽命可以預測,宇宙中生命的多樣性也是無法統計的。我們的建築,我們的美術、音樂和詩詞,我們各自的生命:沒有一個可以預測,因為這些都不是必然的。 仔細想想,得以存在便是一個奇蹟,能夠思考就是一件樂事。」 ——特德·姜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