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本-埃美爾要塞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埃本-埃美爾要塞戰役是發生在1940年5月10日至11日比利時和德國之間的一場戰役,是荷蘭戰役、比利時戰役和黃色方案等德國入侵低地國家和法國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德軍空降獵兵的任務是攻擊和佔領埃本-埃美爾要塞,這是比利時一座負責守衞阿爾伯特運河重要橋樑的要塞,德軍意圖利用這些橋樑以攻入比利時。當一部分空降獵兵攻擊該要塞和使其守軍和內裏的大炮喪失作戰能力,同時其它部隊攻佔在運河上的3座橋樑。由於要塞失守,空降部隊被命令保護這些橋樑以應付比利時的反擊,直到他們與德國第18軍團的地面部隊會合。

該戰役對德軍來説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空降部隊通過使用滑翔機降落在要塞頂部和使用炸藥和火焰噴射器癱瘓在要塞外的守軍。 德軍空降部隊然後進入要塞,殺死了一定數量的守軍和控制要塞在低層的其餘部分。同時,其餘的德軍突擊隊降落在運河附近的3座橋樑、摧毀了數座碉堡和防禦陣地,並擊敗了守衞橋樑的比利時部隊,俘虜守軍,並控制要塞和橋樑。在行動中空降部隊傷亡慘重,但成功堅守橋樑至德軍地面部隊抵達,以協助空降部隊再度攻擊及迫使其餘守軍投降。隨後,德軍能夠利用在運河上的這3座橋樑繞過比利時軍的防禦陣地向比利時內陸推進,以便支援主力部隊對該國的入侵。

概述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執行黃色計劃,入侵低地三小國及法國北部。藉由攻擊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認為德軍可以包抄馬其諾防線然後推進到比利時南部和法國北部,切斷英國遠征軍和大量的法國部隊與後方的聯繫,並迫使法國政府投降。為了攻入法國北部,德軍必須先擊敗低地國的軍隊,並繞過一些主要在比利時和荷蘭的防禦陣地。其中有部分的防禦陣地,只有小型的守軍,打算作為拖延德軍的陣地,而不是真正的防線,並藉此以阻止敵人的攻擊。然而,其中一些更長遠的計劃中,這些防線將擁有相當大的防禦工事及大量的防守部隊。荷蘭的防線從南岸延伸到比利時邊界須德海附近的韋爾特;這條防線有着大量的防禦工事,再加上天然的障礙,如泥濘地和山谷,很容易被阻礙攻擊。比利時的防線的其中一條延伸至艾伯特運河,然後連接主要的迪爾河防線,該防線將防衞著安特衞普以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該防線由一系列部署了守軍的前沿陣地掩護,只有運河靠近荷蘭邊界的地區除外,這被稱為「馬斯特裏赫特盲腸地帶」,因為鄰近馬斯特裏赫特市。比利時軍隊由於靠近邊界而無法在該地建立前沿陣地,因此分配1個步兵師負責守衞在運河地區的3座橋樑,每座橋樑被分配1個旅。沿途的橋樑由裝備了機關槍的碉堡防守,埃本-埃馬耳要塞向其提供火炮支援,其火炮覆蓋了3座橋樑。 由於已瞭解比利時的防禦計劃,該計劃要求比利時部隊沿阿爾伯特運河沿線實施阻擊,然後撤退,與英國和法國部隊在戴爾河上的主要防禦陣地會師,德國最高統帥部作出自己的計劃以打亂這一部署、攻佔和確保這3座橋樑,以及在比利時和荷蘭許多其它的橋樑,讓自己的部隊破壞對方防禦陣地,並向荷蘭挺進。

比利時軍的準備

比利時第7步兵師被分配守衞在運河的3座橋樑,以補充駐防在正戰鬥中的埃本·埃馬爾要塞之部隊。 每座大橋均有包括在運河西岸的4個大型混凝土碉堡,其中3個配有機關槍和第4個配備反坦克炮;包含反坦克炮掩體的位置接近通往橋樑的道路,其中1個機槍碉堡在橋樑反面和另外2個在橋樑兩側短距離的地方。 有一個連被部署在運河西岸的每座橋樑上,再在東岸建立了一個可被迅速召回的小觀察哨,所有3座橋樑均可以被反坦克掩體之火炮擊毀其結合加以拆毀。 長200碼(183米)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已建於20世紀30年代,在1935年完成,通過爆破花崗岩外所需的空間並有5英尺(2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牆壁和屋頂構成,並有4個可伸縮的炮塔和64個支撐點。 要塞配備了6門射程10公里12釐米大炮,其中2門可以迴旋360度、16門75毫米火炮、12門60毫米的高速反坦克炮、25雙連裝機槍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要塞其中一方面臨運河,而其他3方面臨陸地,並有地雷區、深溝、20英尺(6米)米高的圍牆,裝有機關槍的混凝土碉堡掩護、佈設在炮台上方的15台探照燈以及60毫米反坦克炮加以掩護。大量隧道被建築在要塞下方,連接個別堡壘的炮塔指揮中心和彈藥庫。要塞也擁有自己的醫院和一定數量的宿舍給駐軍居住,同時有電站供應電力給火炮、提供內部和外部照明、以及無線電通訊網絡的和空氣淨化系統給駐軍使用。比利時的計劃沒有要求駐軍駐守要塞和配屬之守軍對進攻部隊進行一場持久戰;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對進攻有足夠的預警,運河東岸的支隊便可以撤退、炸燬橋樑及駐軍便可以準備好打一場阻擊戰。守軍最後將撤向迪爾河與其他盟軍部隊會師。

德軍的準備

參加空降突擊埃本-埃美爾要塞和3座橋樑以掩護德軍更大規模的空降行動的部隊包括第7航空師和第22空降師。第7航空師,包括3個空降團和1個步兵團,其任務是攻佔一系列河流和運河橋樑,它們是構成荷蘭以鹿特丹周圍地區及在威爾哈文的機場為中心的導致防禦體系。第22空降師,由2個步兵團及1個加強傘降營組成,任務是攻佔在海牙附近法肯堡、奧肯堡和伊彭堡一帶的機場。一旦這些機場被該傘兵營佔領,該師其餘單位將空降靰着陸,目的是佔領荷蘭首都並俘虜整個荷蘭政府、皇室家族和軍隊高級成員。該部也將阻斷所有的公路和鐵路線以阻止在該地區調動的荷蘭軍隊。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之目的,是使用兩個空降師建立一條走廊,令沿該線推進的第18軍團能夠進軍不受橋樑破壞之阻礙進入荷蘭。提議部署該2個空降師的克特·司徒登將軍指出,該2個空降師的存在將打開在鹿特丹南部的戰線、阻止以荷蘭西北部為總部的荷蘭軍方預備隊調動和派出援助荷蘭守軍的任何法軍,並迫使盟軍飛機使用當地機場,所有這些將有助於迅速推進的第18軍團。400架Ju52運輸機將被用來部署降落傘部隊,以及運送2個空降師中不是用降落傘或滑翔降空降之單位。

負責攻佔要塞及3座橋樑的部隊是由第7航空師和第22空降師的單位組成,並被命名為斯特姆·科克大隊(科克突擊隊)因為指揮官是霍普特曼·沃爾特·科克。 該部隊在1939年11月已經集結,主要是由第1傘兵團的傘兵從和第7航空師的工程兵,以及小部分空軍飛行員組成。雖然部隊主要是由傘兵組成,但最後該部隊決定第一次空降應使用滑翔機進行。阿道夫·希特勒,根據個人興趣來安排突擊隊,在被他的私人機師漢娜·萊徹告訴滑翔機在飛行中幾乎保持寂靜後他下令用滑翔機實施空降;有人認為,由於比利時的防空系統使用是聲音定位陣列及沒有雷達,這將有可能牽引滑翔機靠近荷蘭邊界,然後放下了它們,並取得了突然襲擊的效果因為比利時守軍不能夠探測到它們。50架DFS 230滑翔運輸機被供應給突擊隊使用,然後進行一後時期的加強演習。還詳細研究了炮台、橋樑和當地地形,和建造了與該地區的一樣的區域以供空降部隊進行演練。傘兵和滑翔機飛行員之間的聯合軍事演習在1940年早春進行,並提出若干有關裝備和戰術使用的改進,如帶刺鐵絲網被添加到滑翔機的鼻呔,以減少他們着陸滑跑的速度,及訓練空降兵使用火焰噴射器和專門炸藥,其中後者是軍事秘密,他們只是用於在德國的防禦工事,而不是用在捷克斯洛伐克類似埃本-埃美爾要塞的防禦工事上。德軍同時也使用了許多其它的方法保持秘密。當演習完成後滑翔機和裝備將被分拆,並用傢俱貨車運走,部隊的下屬單位經常改名,從一個地區移動到另一個地點,單位徽章和標誌被拆除,及空降兵是不允許離開軍營或請假。斯特姆·科克將他的部隊分成4個小分隊。花崗岩集團,由魯道夫·維茨希中尉指揮,由85人分乘11架滑翔機,其任務是攻擊和佔領埃本-埃美爾要塞;鋼鐵集團,由古斯塔夫·奧特曼中尉指揮,由90名士兵分乘9名滑翔機,將攻佔費爾德韋澤爾特橋;混凝土集團,由格哈沙赫特少尉指揮及共96人分乘11架滑翔機,將佔領弗龍霍芬橋;烙鐵集團,由馬丁·沙克特少尉指揮,共90名人分乘10架滑翔機,將攻佔戛納橋。最關鍵的突擊力量,特別是花崗岩集團的,來往正是時候了。有人認為,結合了突擊隊使用無聲做法,加上德國政府不宣而戰,將給予攻擊部隊達到奇襲的效果。然而,德軍的估計認為,由於保衞要塞和橋樑的比利時部隊人數佔有巨大優勢,以及派往該地區的任何增援部隊將令在人數上較少及裝備較輕的空降部隊形成優勢,戰鬥將持續最多60分鐘。因此,德軍的計劃,是在60分鐘內儘可能多地清除防空陣地和個別的圓形屋頂和炮台,更要不惜一切代價地把所有覆蓋3座橋樑的遠程火炮消除掉。 銷燬這些火炮可望於10分鐘內完成;在這段時間內空降部隊必須在敵方火力之下離開他們的滑翔機、潛伏在大炮附近、把炸藥固定在炮管上和引爆它們。 最後計劃確定,該突擊將由9至11架滑翔機降落在阿爾伯特運河西岸每三條橋前面,時間為5月10日早上5時30分,亦是黃色方案的開始時間。分配攻擊3座大橋的幾個小組分將壓制防守的比利時部隊,拆除所有引爆裝置,然後準備保衞大橋以迎擊預期中的反擊。 40分鐘後,3架Ju52運輸機將飛越每個陣地上空,空投24名空降部隊士兵、機槍和大量彈藥作為增援。同時,分配攻擊埃本-埃美爾要塞的部隊將分乘11架滑翔機空降至要塞屋頂,消滅任何試圖擊退他們的守軍,利用削弱炸藥癱瘓要塞上的大炮,然後阻止守軍驅逐空他們。當攻佔橋樑及消除擁有長程火炮的炮台等最初的目標後,空降部隊將守衞自己的陣地,直至德軍地面部隊抵達。

戰役結果

科克突擊隊對3座橋樑和埃本-埃馬爾要塞的空降突擊已經取得了全面成功;埃本-埃馬爾要塞擁有的火炮已失去作用,和指定3座橋樑中的2座在被摧毀已被科克突擊隊攻佔。橋樑被攻佔,以及要塞的火炮失去作用令德國第18軍團的步兵和裝甲部隊能越過比利時的其他防線,進入比利時的心臟地帶。在戰後出版中,克特·司徒登對該行動,特別是花崗岩集團的努力,寫到:「這個行動是公認大膽和有決定性的意義……我研究了上次大戰的歷史和在各條戰線上的戰鬥。但我在各次輝煌行動中還沒有找到-無論是戰友還是敵人-任何可以與科克突擊隊同樣成功的行動。」當中有不少軍官和士官因參與行動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包括魯道夫·維茨希中將,他在科克突擊隊未到達時領導對埃本-埃馬爾要塞發動進攻。科克突擊隊黃色行動結束後被擴大,成為新成立的第1空降突擊團的第1營,第1空降突擊團本身包括德軍空降部隊受訓的4個營並作為滑翔機空降的突擊力量。科克上尉因參與該行動而被晉升為陸軍少校,承擔指揮第1營的職務。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