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墾利鎮新安村

墾利鎮新安村位於縣城南鄰,東至黃河路,西至新民村,南到一分干。現有人口730人,土地面積120畝。2006年,村集體收入100萬元,通過發展勞務、運輸、個體經營等實現人均純收入4500元。[1]

中文名稱: 新安村

行政區類別: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墾利鎮

面 積: 20畝

人 口: 156人

目錄

基本情況

墾利鎮新安村位於縣城南鄰,東至黃河路,西至新民村,南到一分干。現有人口730人,土地面積120畝。2006年,村集體收入100萬元,通過發展勞務、運輸、個體經營等實現人均純收入4500元。

村史簡介

新安村位於墾利縣城以南,黃河路以西,東靠黃河路,西鄰新民村,南造一分乾渠,一九五三年由壽光圍子遷來,取名新安村,當時45戶,人口156人,可耕地面積2100畝,由於近幾年縣城擴建,該村人員不斷增長,以增長到251戶,人口730人,土地減少到可耕地面積120畝,其中稻田22畝,棉花48畝,冬棗50畝。村民以農業為主,現有運輸、村辦企業等。

經濟產業

墾利鎮新民村現有人口260人,73戶,土地面積120畝。通過村辦項目承包、協調資金等,村集體年收入達30萬元,該村以淡水養殖、運輸、個體經營為主導產業,2004年,實現人均純收入5078元。

精神文明建設

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村兩委班子以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來促進全村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實施「民心工程」。緊緊圍繞「增加村民現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這一目標,大力實施民心工程,積極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該村每年為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健康查體一次,並每年為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200元,給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300元,每年投入5萬元,為村民提供麵粉,辦理合作醫療、學生乘車補助、獨生子女優待等。二是開展「一評、二獎、三爭、四創」活動。即每年評選「精神文明十件好事」,設立「見義勇為獎」和「共同致富獎」,開展「爭做好婆婆、好媳婦、好鄰居」、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標兵、文明胡同、文明庭院和文明街等活動。三是投資2萬元購置了活動器械、服裝、道具等娛樂器材,建立起文化娛樂室、圖書室等業餘文化活動場所,組建了36人的秧歌隊,並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改善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一個民心向上,群眾思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形成。

村莊建設

在創建小康文明村活動中,該村立足本地實際,一是突出抓好「文明誠信示範街」建設。按照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要求,對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努力改變髒、亂、差狀況,基本達到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要求。在全村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採取多元化化投資方式,投入資金78萬元硬化街道2600米,建設排水溝1800米,安裝路燈23盞。路旁栽種綠化苗木1200餘棵,庭院綠化、改廚、改廁、改圈戶占全村的6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按照「五通、五有、六化」的標準對全村進行了全面整頓,建有公廁,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配有垃圾箱管理人員2人,制定街道衛生管理等相關制度,路面保持清潔,保持村容村貌常年整潔,今年以來,道路淨化面積達7800平方米,清理垃圾6000立方,使全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二是加強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健全規範村級各項管理制度,實現村級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做好村級各類活動資料的歸檔工作。健全村級各類配套組織,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學習制度,制定好學習計劃,做到學習制度上牆,學習有計劃,有成效;加強治保、調解、普法、幫教、巡邏「五支隊伍」建設,現治保、調解、普法、幫教人員各有3名,巡邏隊伍分三組,每組3人,做到人員、制度、責任、報酬四落實;完善了村務大事村民決議、村級定時定點辦公、村級工作「陽光操作」等項制度,實行村務公開;開展創建「平安村居」活動,進一步制定完善了創建平安村實施方案及綜治各項制度,做到了民主法制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強化法紀觀念,收到了良好成效,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村無重大刑事案件和群眾越級上訪案件的發生;規範村級衛生保潔隊伍,落實報酬,與各戶簽訂門前三包合同,保持村容、村貌及辦公場所整潔;深入實施文明信用工程,制定文明信用戶評選制度、管理辦法、優惠政策,文明信用戶達到80%以上;完善村規民約,加強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建設,制定相關制度並上牆;繼續搞好文明進農家、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創評活動材料的整理工作,規範各項活動的創建評選制度;興建文化廣場一處,投資3萬元購置了活動器械、服裝、道具等娛樂器材,建立起文化娛樂室、圖書室等業餘文化活動場所,組建了40餘人組成的巾幗文明隊,並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加強教育培訓。規範了專業技術協會,完善了科普活動檔案,經常開展科普活動,科技示範戶達到60戶。依託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側重農民在形勢任務、誠實守信、科技知識、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使農民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村兩委班子能夠切實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認真貫徹上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做到政務公開,社會治安穩定。通過「三學三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文化的文明向上、多樣化發展,社會陋習和不良習慣得以清除,民心思進、群眾思富的氛圍逐步形成。在文明誠信村創建過程中,新民村加強領導,採取過硬的措施,按照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要求,做實做細文明誠信村創建活動。一是突出抓好「文明誠信示範街」建設,對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努力改變髒、亂、差狀況。整個創建工作,黨員共出義務出工100多人次,出動車輛20台次,清除垃圾2630立方,柴草垛23處,糞堆5處,從而使街道清潔一新。二是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全村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採取多元化化投資方式,投入資金20萬元整修了文化大院,購置了標準較高的內部設施;投資52萬元硬化街道5條,共1300米;投資10萬元,道路兩邊鋪設花磚3200平方米;投資12萬元,建設排水溝1300米;投資8000多元,安裝路燈16盞;投資4萬元,新建文化廣場一個;投資2萬元,購置健身器械10件;投資3000元,路旁栽種綠化苗木600餘棵,以上總共投資101萬元。另外庭院綠化、改廚、改廁、改圈戶占全村的7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三是加強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健全規範村級各項管理制度,實現村級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做好村級各類活動資料的歸檔工作。健全完善了治保、調解、普法、幫教、巡邏「五支隊伍」建設,現治保、調解、普法、幫教人員各有3名,巡邏隊伍分三組,每組3人,做到人員、制度、責任、報酬四落實;開展創建「平安村居」活動,進一步制定完善了創建平安村實施方案及綜治各項制度,做到了民主法制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強化法紀觀念,收到了良好成效,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村無重大刑事案件和群眾越級上訪案件的發生;規範村級衛生保潔隊伍,落實報酬,與各戶簽訂門前三包合同,保持村容、村貌及辦公場所整潔;深入實施文明信用工程,制定文明信用戶評選制度、管理辦法、優惠政策,文明信用戶達到80%以上。三是加強教育培訓。規範了專業技術協會,完善了科普活動檔案,經常開展科普活動,科技示範戶達到15戶。

視頻

新安村:以拆舊復墾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