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坦渡鎮位於湖南省臨湘市東北角,東與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隔河相望,西抵源潭鎮同德村,北臨黃蓋湖,並與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鎮和余家橋鄉交界,距臨湘市區25公里,鎮人民政府駐長嶺街,"坦渡"昔稱"灘頭",康熙《臨湘縣誌》載:"灘頭港,縣東一百里,發源羊樓司,流入黃蓋湖。該鎮建制於2015年,由原定湖鎮和坦渡鄉合併而成,面積147.9平方千米(2017年),現轄紅旗、韓橋、大和、新湖、定湖、燈明、曉陽、農勝、萬峰、坦渡、聯合11個行政村和長嶺、桐梓鋪2個居委會社區,311個村民小組,26422人(2017年)。[1]
建制沿革:
原定湖鎮:
該鎮域民國時期為灘頭區。建國初先後隸3區、10區;1956年為定湖鄉;1958年與坦渡鄉合併,建坦渡公社;1961年縮小為定湖公社,1984年初改為鄉,同年建為定湖鎮。
因境內有一湖名定子湖,故名。轄韓家橋、石橋、關山、大和、紅旗、勇敢、高山、定湖、新河、新湖、新建、七星、河田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743人,集雨面積86.3平方公里。定湖鎮是一個半山區、半湖區的農業鎮。有定子湖、七星壩等20多個大小湖泊,水域面積1.3萬畝。
淡水養殖特產資源較為豐富。全鎮養殖中華毛絨蟹4000畝,年總產量2萬餘斤,牛蛙、黃鱔、腳魚等特種水產年總量387噸。四大家魚年產量達到600餘噸。竹木總蓄量達31.4萬立方米,年採伐竹木量達1300方。以稻穀等農作物和水產為主要農產品。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6000萬元,各類稅收200萬元。財政總收入296萬元。
原坦渡鄉:
坦渡鄉位於湖南省臨湘市境東北角,東與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隔河相望,西鄰定湖高山村,南與羊樓司接壤,北與赤壁市新店鎮交界,距臨湘市區25公里。鄉人民政府現駐桐梓鋪街,"坦渡"昔稱"灘頭",康熙《臨湘縣誌》載:"灘頭港,縣東一百里,發源羊樓司,……出黃蓋湖。
該鄉建制於1984年,面積79.89平方公里,現轄農勝、大塘、坦渡、聯合、百萬、萬峰、黃沙、永和、前進、五星、聯盟、小羊、燈明、官莊、頭龍15個行政村,159個村民小組,14322人。
行政區劃
現轄紅旗、韓橋、大和、新湖、定湖、燈明、曉陽、農勝、萬峰、坦渡、聯合11個行政村和1個長嶺居委會社區,311個村民小組,26422人(2017年)。
該鎮域民國時期為灘頭區。建國初先後隸3區、10區;1956年為定湖鄉;1958年與坦渡鄉合併,建坦渡公社;1961年縮小為定湖公社,1984年初改為鄉,同年建為定湖鎮。
因境內有一湖名定子湖,故名。轄韓家橋、石橋、關山、大和、紅旗、勇敢、高山、定湖、新河、新湖、新建、七星、河田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743人,集雨面積86.3平方公里。定湖鎮是一個半山區、半湖區的農業鎮。有定子湖、七星壩等20多個大小湖泊,水域面積1.3萬畝。
淡水養殖特產資源較為豐富。全鎮養殖中華毛絨蟹4000畝,年總產量2萬餘斤,牛蛙、黃鱔、腳魚等特種水產年總量387噸。四大家魚年產量達到600餘噸。竹木總蓄量達31.4萬立方米,年採伐竹木量達1300方。以稻穀等農作物和水產為主要農產品。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6000萬元,各類稅收200萬元。財政總收入296萬元。[2]
經濟概況
集鎮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先後拉通了400米學府街和羊定公路沿線街道,改造原農機站三角坪,集鎮中心地段常駐站、所24家,個體工商加工戶374戶。2000年鎮區國內生產總值達2100餘萬元,各類稅收100餘萬元,財政收入157萬元。有大米加工、油脂石、預製件加工廠等加工企業6家,從業人數200餘人;個體店鋪商家87家。集貿市場占地2000平方米,年貿易額76餘萬元。定湖至臨湘個體營運客車隊,有客車15台,每15分鐘有一趟通往臨湘。個體農用車輛達到210餘台,摩托230餘台,並設有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社會各項事業機構健全。鎮中學和中心小學占地68畝,達到省檢合格標準。醫療衛生網絡健全,通訊發達,全鎮農村電話裝機達1600餘台,獲省經貿委"電話鎮"稱號。2000年城鎮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0.9平方公里,共有4條街道,總長3600餘米,平均寬度7米左右。主要有上長嶺街、東街、西街和學府街,房屋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
該鎮是一個湖區農業鄉,半山、半田,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有水田面積22144畝,年總產糧食2000萬公斤,有水面5000畝,其中小二型水庫14庫,保證農業的灌溉用水,精養魚池1000木,年產鮮魚500噸。林地面積65779畝,林木蓄積總量72762立方米,其中用材料29233畝,經濟用林5003畝,竹林7274畝,畜牧業資源豐富,全年出欄生豬2.3萬隻,肉牛500頭,黑山羊2300隻。
該鄉現集鎮面積達0.6平方公里,有教育街、幸福街、桐梓鋪街三條街,總長約1000米,內外設站所19個,有個體工商戶84戶,私營加工企業2家,全鄉共有個體工商戶285戶,大型加工企業2個,小型加工廠28個,從業人員2032人。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8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52元。[3]
歷史文化
省詩詞協會到原定湖鎮檢查驗收"詩詞之鄉"創建活動:
8月21日上午,湖南省詩詞協會會長趙焱森一行,在岳陽市詩詞協會會長汪德輝、臨湘市委常委、政府常務副市長孫志城等領導的陪同下到定湖鎮檢查驗收"詩詞之鄉"創建活動。
省詩詞協會領導一行首先察看了被岳陽市詩詞協會授予"詩詞之村"之稱的石橋村,在該村檢查組一行認真察看了長達200多米的詩牆,400多首石橋村農民創作的詩詞讓檢查組一行稱讚不已,隨後在該村的詩詞創作活動室,省詩詞協會領導一行與在家的農民詩人們進行了座談,年俞90歲的章振聲一家四代人在現場各即興創作詩詞一首,將座談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定湖鎮詩詞活動室,省詩詞協會領導一行察看了鎮詩詞創建的各種規章制度及有關資料,省詩詞協會會長趙焱森,岳陽市詩詞協會會長汪德輝現場揮墨作詩題詞。檢查組一行最後在該鎮政府院內察看了用大理石雕刻的詩詞碑牆。
地域文化助推坦渡新農村建設:
1月26日,筆者來到臨湘市坦渡鄉土屋朝門。"書香土屋歡迎您"格外引人注目。朝門兩側的《重修朝門記》中如此描述"土屋人以書為貴……子弟求學,焚膏繼晷……"據介紹說,該村陳如陵先生三個子女都攻讀博士,其中三兒子陳卓詠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堪稱'博士之家'。
"我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蘊,堅持'文化興鄉',並將文化興鄉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該鄉黨委書記黃曉介紹說,"正如《曹門記》中所述'臨朝門遠眺,近池遠山,宛如丹青,平原沃野,稻香果鮮',今年在土屋原址重修朝門,旨在繼承發揚書香門第好學上進、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並將這種文化精髓融入新農村建設中"。 2013年12月,該鄉由岳陽市授予"書畫之鄉"金牌。
本土著名書法名家陳木香、陳東久、余智民、陳亞洲等為坦渡留字著書。"勤耕作,守誠信……語言美,環境淨"等通俗易懂的"三字經"家喻戶曉。投入4萬多元在坦渡與趙立橋交界處立"書畫坦渡"文化石一塊,提升了坦渡文化品位。投入20多萬元,在五星、官莊、燈明、聯盟、農勝等村新建群眾健身娛樂中心。沿坦趙線、羊定線栽植樟樹2000棵,打造從趙李橋至定湖鎮12公里長的綠色長廊。在該鄉五星、龍勝、聯合、前進、曉陽、頭龍等六村打造新農村橢圓形示範圈的基礎上,通過對聯合村土屋、龍勝村竹壠、五星村瑤頭等村組硬件設施進行改造,並對有關文化史料進行收集整理,塑造了一批文明示範屋場。
據悉,幾年來,該鄉注重做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農產品加工"三篇"文章。2014年度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達8.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600元。正在實施的坦渡河港治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已完成國家資金投入8710萬元,極大地增強了該鄉的發展後勁。[4]
風景名勝
黃蓋湖,位於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西、南岸近三分之二區域屬湖南嶽陽臨湘市管轄,是湖南省第二大內湖。北、東岸三分之一區域屬湖北咸寧赤壁市管轄,黃蓋湖瀕臨長江,屬洞庭湖水系,是洞庭湖區的一部分.
傳三國時孫吳宿將黃蓋操練水軍所在,孫權以赤壁戰功將此湖賜蓋,故名。黃蓋,字公復,三國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市)人。初從孫堅起兵,後隨孫策、孫權征戰。赤壁大戰時,建議火攻,帶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隻數十艘以"苦肉計"詐降曹操,乘機縱火,大破曹軍。此湖接元潭河、蟠河之水,經由太平河注入長江。流域跨越湖北、湖南兩省,湖面達13萬畝。煙波浩渺,鷗翔魚躍,堤柳叢繞,灘草碧連;尤當霞抹月染,雲遮霧裹時,美如夢幻。與湖東北不遠處三國赤壁古戰場(位於赤壁市,是當年赤壁之戰後的遺址)組成一處遊覽勝地。
黃蓋湖的地理位置黃蓋湖的地理位置黃蓋湖是古洞庭湖雲夢澤的一部分。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湘鄂交界的長江中游南岸,湖南省臨湘市的東北角,屬湘鄂兩省天然邊界,地處長江之濱,距湖北省赤壁市35公里,距"赤壁之戰"風景名勝區9.5公里。公元二0七年,諸葛孔明舌戰群儒,孫權採納周瑜意見,一場驚心動魄的水上大戰拉開了序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其時,黃蓋為東吳水軍主將,在黃蓋湖操練水軍。
黃蓋湖接湖南源潭河,潘河之水,經由太平河注入長江.流域跨越湖北、湖南兩省,面積達13萬畝。黃蓋湖屬洞庭湖水系,水域總面積311平方公里,它背靠幕阜山群峰(湖中亦有山峰),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湖水由一條12公里的河流注入長江,在古代戰爭中,是可攻可守、可進可退的戰備要地。1959年,這裡建立湖南省國營黃蓋湖農場,原屬岳陽市直轄,新世紀後改制為黃蓋鎮,屬岳陽臨湘市管轄。經過40餘年的圍墾,這裡已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好、水陸交通便利的魚米之鄉。到處是柳岸芳堤、漁舟唱晚、山清水秀、稻蓮飄香的自然風光。黃蓋湖內垸共有大小堤垸26個,垸堤總長85.1公里,人口近10萬人,耕地和養殖面積達29萬畝。[5]
著名人物
陳德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47集團軍軍長 (共產黨)
胡長青: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第6兵團第99軍軍長(國民黨)
陳胡二人,為從小一起長的髮小,後來走上了不同的革命道路,並在戰場兵戎相見,危難時刻不忘發小之情,諸多感人故事在家鄉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