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動也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1]、王應麟的《困學紀聞》[2],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原文
《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王弼云:「動之方正,不為邪也。」程伊川云:「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動剛故應乾不違。」張橫渠云:「柔亦有剛,靜亦有動,但舉一體,則有屈伸動靜終始。」又云:「積大勢成而然。」東坡云:「夫物非剛者能剛,惟柔者能剛爾。畜而不發,乃其極也,發之必決。」張葆光但以訓六二之直。陳了翁云:「至柔至靜,坤之至也。剛者道之功,方者靜之德,柔剛靜動,坤元之道之德也。」郭雍云:「坤雖以柔靜為主,苟無方剛之德,不足以含洪光大。」諸家之說,率不外此,頃見臨安退居庵僧縣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以往皆剛也。」其說最為分明有理。
譯文
坤卦《文言》說:「坤是最柔和的,但動起來卻很剛強.」王弼說;」變化就向正的方面發展,不會走向邪道。」程頤說;「坤的太身是最柔軟的,但一變化卻很剛強,因它一變就很剛強,所以能和乾卦相應。」張載說:「坤柔中有剛,靜中有動,任舉其中一體,都有曲和伸,動和靜,終和始。」又說:「積累大勢達到成熟才能如此。」蘇東坡說:「一切享物,不是剛強的能剛強,而是柔弱的能剛強,積蓄力量而不發作,等達到極點,再一發作,定要衝決一切。」張葆光只用這句話函義解釋六二爻的內容。陳了翁說:「至柔和至靜,是神的極致。剛強是體的發動,方正是靜的作用。柔和剛、靜和動的辯證關係,就是坤元的體和用。」郭雍說:「坤雖然以柔和靜為主體,但如果沒有方和剛作用,就不能發揚光大。」諸家的說法,大概不出這幾種。我最近見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市)退居庵僧人瑩,他說:「動是指爻的變化、神不動就罷了,一動就出現陽剛。在初九是地雷復,在九二是地水師,在九三是地山謙,從此以後便都是陽剛。」這個說法最清楚和有道理。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3]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坤動也剛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學北宋沈括百科全書式筆記《夢溪筆談》(完整版),搜狐,2017-08-01
- ↑ 困學紀聞,古詩文網
- ↑ 《容齋隨筆》中的8句經典名言,句句都是人生哲理!,搜狐,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