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塊體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塊體運動是中國科技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諸如山脈、丘陵、高原這樣的地貌是如何被侵蝕和改變的。地貌可以通過風、冰川和水的共同作用而改變,也可以通過重力的單獨作用而發生變化。鬆散的沉積物和被風化的岩石由於重力作用向下坡方向運動稱為塊體運動。在大多數地貌形態的變化中,侵蝕是緊隨風化作用的。岩石被風化後變得脆弱並破裂成小的塊,這時就有可能發生塊體運動,並將風化後的岩屑帶到下坡。由於氣候對某個特定區域裡所發生的風化活動以及其中的植被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氣候情況決定什麼物質、多少物質可能會發生塊體運動。

研究歷史

塊體運動常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因而早為人們所關注。古羅馬史書上記有阿爾卑斯山區的塊體運動。16世紀時,人們已對塊體運動作單獨的描述。19世紀中期,歐美各國開始研究塊體運動。但對塊體運動進行系統研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中國,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已有塊體運動的記載,但是全面系統地研究塊體運動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

類型

塊體運動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動 4類。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運動開始時總是整體起動的,但亦具有各自的特徵(見表)。在自然界還存在着許多過渡類型,各類型之間也能相互轉化,如滑坡向崩塌轉化、崩塌轉化為泥石流。蠕動轉化為滑坡等。

崩塌

陡峻山坡上岩塊、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突然的急劇的傾落運動。多發生在大於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質,稱為崩塌體。崩塌體為土質者,稱為土崩;崩塌體為岩質者,稱為岩崩;大規模的岩崩,稱為山崩。崩塌可以發生在任何地帶,山崩限於高山峽谷區內。崩塌體與坡體的分離界面稱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傾角很大的界面,如節理、片理、劈理、層面、破碎帶等。崩塌體的運動方式為傾倒、崩落。崩塌體碎塊在運動過程中滾動或跳躍,最後在坡腳處形成堆積地貌──崩塌倒石錐(圖2)。 崩塌倒石錐結構鬆散、雜亂、無層理、多孔隙;由於崩塌所產生的氣浪作用,使細小顆粒的運動距離更遠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選性。

滑坡

土體、岩塊或堆積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體下滑運動。滑動的岩塊、土體稱為滑動體;下滑的底面稱為滑動面。多發生在坡度小於40°~50°的緩斜坡上。約有 10餘種地層最容易發生滑坡,稱為易滑地層。滑坡的類型很多,一般按組成物質分為土質滑坡和岩質滑坡兩類。土質滑坡又分為粘土滑坡、黃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質滑坡又分為沉積岩滑坡、風化岩漿岩滑坡、變質片岩滑坡等。按滑動體厚度分為淺層滑坡(厚數米)、中層滑坡(厚數米至20米)、深層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規模大小懸殊,有數十立方米,數百至數百萬、數千萬立方米,乃至數億或數十億立方米。滑坡的運動速度差異也大,有慢得人們的肉眼難以覺察的滑坡,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動具有間歇性。滑坡的運動方式是滑動,有牽引滑動、推動滑動,都使滑坡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宏觀上的完整性。

泥石流

土層、岩層及風化物在重力作用下緩慢地順坡向下移動。 移動速度從每年幾毫米到幾十厘米,由坡體物質的流變特性按蠕動體性質分兩類:土質斜坡的碎屑物蠕動,規模較小;岩質斜坡的岩層蠕動,規模較大。在宏觀上,蠕動的運動方式表現為斜坡體物質的轉動,自上而下。在山區或因坡腳被掏蝕、失去支持,或因強震作用,蠕動可轉化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自然界中,蠕動有時與初期發育的滑坡難以分清,統稱為蠕滑體。在海底,海相沉積物極易發生大規模蠕動式蠕滑、並常轉化為海底泥石流。

分布地區

塊體運動在熱帶、溫帶、寒帶都有分布,多分布于山區,其上界為山地冰川帶、寒凍風化帶,這一地帶的塊體運動類型主要為崩塌。往下為多年凍土所覆蓋的山地,在凍融作用下,形成了融凍滑坡。在大陸架和大陸坡有海底滑坡,在海溝溝坡靠大陸一側海底滑坡則大量密集。

世界上塊體運動發育的國家有中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美國、蘇聯、加拿大、波蘭、瑞士、瑞典、奧地利、挪威、英國、新西蘭、印度和朝鮮等。在中國分布很廣,沿大興安嶺—太行山—武當山—雪峰山一線將中國劃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位於中國地貌上的第二、三階梯上,塊體運動分布密集;東部塊體運動明顯減少。沿秦嶺-淮河一線(年平均雨量800毫米等值線)將中國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塊體運動稀疏,南部塊體運動密集。其中,西南地區是中國塊體運動數量最多、類型最齊全、活動最頻繁的地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