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坐在門口的老奶奶(代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坐在門口的老奶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坐在門口的老奶奶》中國當代作家代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坐在門口的老奶奶

有了這春天的陽光雨露,牆頭上的草又發出了嫩芽。鄰家老奶奶依舊坐在門口守望着什麼。

聽村里總喊她「窩囊家的」,這也是奶奶叫了大半輩子的名字。我曾問過奶奶叫什麼名字,也許是習慣了現在的稱呼,想了片刻之後奶奶說:「俺是孝字輩的,叫孝貞,俺還會寫呢。」一邊說着一邊俯下她較小的身軀隨手撿來一根枯乾的樹枝便在地上寫着她的名字。寫完後奶奶害羞的說到一輩子就會寫這倆字。奶奶寫的字我着實不感興趣,那雙小腳卻被我盯着久久不肯放過。也許那一雙小腳就足以代表那一個年代。奶奶總是愛笑,好像每天都有極好的心情,笑得沒有多麼的燦爛,卻是一如既往的平和。也許就連歲月特別的鐘情於她,所以才在她的臉上勾勒出了如此深刻的印跡,本是方形輪廓的臉頰也變得略加長了一些,也仿佛一條皺紋就描繪出了一個故事。她那稀疏的白髮總是鬆散的梳到腦後,添一根麻繩辮了兩下便又緊緊地綰成了疙瘩,除了這跟灰色麻繩,再沒有了任何裝飾。就連嘴巴周圍也布滿了皺紋,也許是皺紋太深的緣故,竟隱藏了她嘴角處的那一顆小黑痣,不仔細瞅竟真的消失了那顆痣。再仔細瞅瞅,臉上多了些許老年斑,顏色略淺,不仔細看依舊只見布滿皺紋稍加泛黃的臉。穿了幾十年的月白色的斜襟盤扣布衫也早已失掉了最初的顏色。手背也皺皺巴巴的只剩肉皮,輕輕一捏便可以捏起來挺長,中指第二節上的頂針自從戴上便再沒有摘下來過,無論是洗臉還是其他。再看那細長的長滿老繭的手指也已變形,握東西有點吃力。她兒子跟她說這是風濕關節病,要帶老人家去城裡看看,奶奶總笑着說「幹活不礙事。」說着便又在她的針線簸籮里翻找着什麼。那個針線簸籮的邊沿上用廢舊花布料整整縫了一圈,簸籮底面上縫着一不知繡的什麼花的布料,紅色花瓣恰到好處的縫在簸籮底面的正中央,甚是好看,也正是這快布料才得以讓這個針線簸籮還勉強能用。儘管奶奶已八十多歲高齡,但眼睛一點也不花,穿針引線絲毫不受影響,眼窩已深陷,眼眸卻依舊透着明亮,是經歷過歲月洗禮之後的透亮。而那時貪吃的我總追着奶奶要糖塊,奶奶也總喊我「饞 丫頭」。

奶奶閒來無事總愛坐在門口,而幼小的我品味着從那以後再在沒有過的甜甜的味道,牆頭上的草隨風搖晃着身體,似乎每一次隨風傾倒都是為了風雨過後的完美綻放,面對風,也許低頭就是它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存方式。

奶奶總愛笑,也不知何時起,奶奶耳背的厲害,竟連我貼在她耳邊大聲說笑也聽不見了,也許是耳背的緣故,無論人們說什麼她總用笑容作為回應。

後來,奶奶的兒子回來接她去城裡住,奶奶沒應允。再後來奶奶去世了,沒有生病,也沒受一天罪。再後來,奶奶住的小土屋坍塌了,而那一株曾為生命低頭的牆頭草卻回到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再後來,我長大了,聽人們說起過奶奶的故事。奶奶出生在一個叫「廟上」的地方,家裡是財主,抗日戰爭時期父母被殺害,她和她的妹妹失散在逃亡的路上。記不起是哪年哪月,她隻身一人來到了村里,從此便在此扎了根。也記不起具體哪一天哪一刻,因為有人舉報她是財主家的子女,她的丈夫為了護她被「文化大革命」革去了性命。從此她和兒子相依為命生活在這個陌生又熟悉的村莊裡。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為人母。我仍能清楚的記起奶奶的音容笑貌。我似乎明白了奶奶的雙眸為何有着超越凡塵的透亮。透過平和的笑容我也似乎看到了奶奶深深隱藏於心底的那片海。更隱約讀懂了她為何鍾情於門口守望,她在守望城裡的兒子回家吃飯,守望失散的妹妹能找到回家的路,守望着天堂的父母和丈夫不再遭受戰爭的殺戮,也守望着牆頭上的草如期綻放。

守望![1]

作者簡介

代娟,出生於1988年。熱愛文學,業餘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