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場地的私語(於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場地的私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場地的私語》中國當代作家於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場地的私語

開始學建築的時候,我的老師在課上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讓做導演的張藝謀來做建築,效果可能也會很讓人感動」;建築本身就是一種編排,一種上演,一種把故事安排妥帖的幕後工作。建築師劉家琨也在把編排的結果可視化:「無論其最終的形態結果如何不同,方法是一樣的:即如何直面現實,積極應對,儘可能地使有利的條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轉化為設計的依據和資源。」

而在建築這一動作中,最重要的基礎部分是場地。任何一種建築都是在場地上拔起的。我作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習者,寫下這篇文字並非要學術性地大談如何設計,只是像修禪的人往往願意不僅自己修習,還和更多有智慧的靈魂交流一樣,用文字向讀者的心靈提問;在發問間,常常反躬自省、得到平時看不到的答案

場地並不是一個工程性的概念,不只包括地形高低、風強或風弱、濕潤或乾燥、土質柔軟或堅硬這些因素。場地上的一束花、一棵樹、泥土裡留下的腳印都是它生命的一部分。我來重慶的許多時間裡,常常驚訝於重慶堅忍、執着、火熱的氣質。

如果把整個重慶做成一個小小的立體沙盤向其中俯瞰,會看到四條山脈從北到南地把這個地塊撕裂成分明的長條。但在群山環抱的凹口、或者兩座險峰夾着的狹長山谷中,又會誕生無數灰色水泥森林。這些鮮明的建築毅然衝破山脈的阻隔,生命力頑強地寄生在不平的高地間,像懸崖上不經意鑽出的孤松一般,給我一種很深的震撼。

我在艱苦學習的初期,常常踏足不同的場地。令我驚奇的是場地像人一樣,擁有「性質」和「氣質」。而享受場地的人,又把這種氣質反映到自己的氣質中來。到了後來,這種魔力甚至使得場地中的行人、植物、風月,都能彰顯出自己的特色。

一種場地比如學校的後巷,窄窄的巷子里舖滿白色瓷磚,街道兩側的棚屋裡響着碗盤叮噹聲,開闊的樹冠從圍牆裡跳躍出來投下陰影,攢動的人頭在場地里哄擠着;另一種場地比如鄉村的土坡,沿着塵沙飛揚的小路走進去,開始會覺得場地很安靜、很荒涼。但繞過一個山頭,見到土坡上全是當地居民零星種植的菜地,有淡黃的油麥菜、青綠的白菜、也有開着小小紫花的蠶豆,種田人扛着鋤頭三兩從路的那一邊走來,忍冬伸着黑色的枝條,在他們腳邊綻開。置身於這兩種場地之中,是不可能抱着相同的心態的。就像人走在開滿山花的小徑上,常常會不自知地深深呼吸一般,場地的模樣也會悄然浸潤心靈。

土路邊橫生的植物有自己的執拗,固然與從牆裡伸出來的桷樹不同;就連土地也會呈現不同的性格。被人的腳踩久了的,即使到雨季和雪季也多少會保留一些人的氣息,而那些揚塵的安靜的道路,往往下一場雨、飄一場雪,就會整個帶有一種嶄新氣味。因此每個場地,都有自己最初的個性。這種個性是很難被磨滅的,除非它經受重型機械的修整摧殘。

久而久之,我看人的臉也漸漸覺得不一樣了,就像詩人或者作家看陌生人的臉時會猜測,他們從哪裡走來,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又會去和什麼樣的人相逢。在有禪意的場地里久住了的人,他臉上的溝壑里也寫滿了故事;匆匆從場地走過的人,他們自身的氣息往往也是紛雜難辨的,一旦擦肩而過,便不容易想起他的樣子。這便是場地的第二種個性。它如一面鏡子,照出人自身的氣質,並且決定了人與人在這裡相逢的形式。

[1]

作者簡介

於淼,筆名雪野熱風、清風,河南滑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