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黃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黃的傳說故事

鮮地緩烘八成千,灰黑柔軟揉變團。

滋陰潤肺去心煩,常食其粥可延年。

黃酒浸曬成熟地,炒至發泡變地炭。

張熟地與章柏年,重用熟地退黃疳。

生地黃止血傳說故事

宋代方書《信效方》中,記載有一則關於生地黃的生動故事。該書作者在汝州(今河南臨汝縣)時,一次外出驗屍,當地保正趙溫卻沒到驗屍現場。他就問當地人:「為何趙保正不來?」回答說:「趙保正衄血數斗,昏沉沉的,眼看有生命危險了。」後來他見到趙保正,只見趙的鼻血就像屋檐水似的不斷滴着。他馬上按平日所記的幾個止衄血的方子,配藥給趙治療,但血勢很猛,吹入鼻中的藥末都被血衝出來了。他想:治血病沒有藥能超過生地黃的了,於是當機立斷,即刻派人四處去尋找生地黃,得到十餘斤。來不及取汁,就讓趙生吃,漸漸吃到三四斤,又用生地黃渣塞鼻,過了一會兒,血便止住了。也有生地黃止血的記載:癸未年(公元1163年),該書作者的姐姐吐血,有醫生教她姐姐取生地黃搗爛絞取汁煎服,每天服用數升,3天就痊癒了。[1]

故事系列

在古代為地黃養生寫詩的人很多,如白居易、蘇東坡、陸放翁、謝靈運等。

白居易《采地黃者》云: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天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之易餱糧。

  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老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

  蘇東坡《小圃地黃詩》云:

  地黃飼老馬,可使光見人。

  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

  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

  移栽附沃壤,蓍茂爭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湯養陳薪。

  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

  岩蜜助甘冷,山姜發芳辛。

  融為寒食湯,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

  願響內熱子,一洗胸中塵。

  還有一幅中藥對聯云: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宋代《太平聖惠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臞仙神隱書》及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都記述生地黃粥的功用。

①切生地黃二合,候湯沸入米同下罐中。先用酥二合,蜜一合,同炒令地黃熟,候粥熟時乃下同煮取熟食之,能和血生精。

②用鮮地黃適量洗淨切段,每榨生地黃汁50毫升,或用於地黃60克煎取藥汁,先用粳米2兩煮粥,沸後加地黃汁和生薑二片,熟而食之,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神農本草經》、唐《藥性論》、南北朝陶弘景《茗溢別錄》及《食療本草》均有「生地主折傷」、「墮地腕折」、「療折跌絕筋」的記載。生地黃配牡丹皮、赤芍,治療皮膚病,主要是涼血、清熱、養陰、潤燥。

《抱朴子》記載:「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古人均以此久服延年。」

張介賓,明代山陰人,字景岳,他曾稱人參、熟地黃、附子、大黃為「藥之四維」。他說「陰黃症多有內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劑,但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其氣血復則黃必退。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食,理陰煎及左歸、右歸、六味回陽等飲,皆陰中陽虛者所宜也」。章氏盛讚此論,謂其「語語透闢,字字箴規,可師可法。」故重用熟地黃退黃疸,屢見其效。

《本草綱目》有如下記述,崔元亮《海上方》:(生地黃)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餺飪(地黃取汁和面作餅)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官,後不復患也。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從其言果得一蟲,長一尺,頭似壁虎,置於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餺飪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記載其事云:「(唐)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危,遂作地黃冷淘食,便吐一物,可方匙,壯如蛤蟆,無足目,似有口,遂愈。」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給黛玉治療失眠的藥是天王補心丹,其主要藥是生地黃、玄參。生地黃能下足少陰腎經而滋水,水盛可伏火,使心神不為虛火所擾。玄參養陰生津,瀉火解毒。輔以丹參、當歸補血養心,人參、茯苓益心氣,柏子仁、遠志安心神,佐以天冬、麥冬滋陰清火,五味子、酸棗仁斂心,桔梗載藥上行,硃砂人心安神。全方是一滋陰安神之劑。黛玉內傷七情,心煩不寐,虛火上炎,需要壯水制火、滋陰清熱、養心安神,故宜用天王補心丹。

宋代名醫褚澄游醫,一日寺里一尼姑月來乍冷乍熱,心煩意亂。於是褚澄診斷定尼姑怪症屬陰陽交爭,抑鬱成疾。故用柴胡抑肝湯、抑陰地黃丸,服十餘次而愈。[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