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星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471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地星 漢語拼音:Dì Xīnɡ |
地星,中藥名。為地星科真菌硬皮地星GeastrumhygrometricumPers.和尖頂地星Geastrumtriplex(Jungh.)Fisch.的子實體。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腫,止血之功效。常用於咳嗽,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凍瘡流水,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日本涉江長伯《西園菌譜》載:「狀似馬勃,大如彈丸及粉團,色似松露,嫩時食似松露;老則自剖為瓣花,內赤有指頭大者,彈之出黃粉,若誤入耳,則令人聾。」經《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考證,認為該記載即指本品,但是否致聾,尚待考。[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地星
拼音名:Dì Xīnɡ
別名:米屎菰、地蜘蛛、量濕地星、土星菌、大孤、山蟹、石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硬皮地星 Geastrum hygrometricum Pers.[Astraeus hyrometricus (Pers.)Morg.;Geaster hygrometricus Mass.]2.尖頂地星 Geastrum tirplex(Jungh.)Fisch.[Geaster triplex Jungh.]
出處
《西園菌譜》載:「狀似馬勃,大如彈丸及米粉團,色似松露,嫩時食味似松露,老則自剖為五瓣花,內赤有指頭大者,彈之出黃粉,若誤入耳,則令人聾。」此系指本品,但是否致聾,尚待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地星科真菌硬皮地星和尖頂地星的子實體。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去淨雜質,曬乾。
原形態
- 1.硬皮地星 子實體初呈球形,後從頂端呈星芒狀張開。外包被3層,外層薄而鬆軟,中層纖維質,內層軟骨質。成熟時開成6至多瓣,濕時仰翻,干時內卷。外表面灰至灰褐色。內側淡褐色,多具不規則龜裂。內包被薄膜質,扁球形,直徑1.2-2.8cm,灰褐色。無中軸。成熟後頂部口裂。孢體深褐色,孢子球形,褐色,壁具小疣,徑7.5-11μm。孢絲無色,厚壁無隔,具分枝,直徑4-6.5μm。表面多附有粒狀物。
- 2.尖頂地星 包被呈圓球形,頂部具一尖喙。包被徑3-8cm,外包被呈芒狀開裂5-8瓣,背面灰色,腹面肉桂色,有龜裂。內包被灰色,薄膜狀,直徑1.7-2.7cm。成熟時頂端開裂。孢體銹褐色,基部有短柄狀的軸托。孢子球形,褐色,有疣突,3.5-5.5μm。孢絲線狀,淡褐色,徑5-6μ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
- 1.硬皮地星 生於松林砂土地上,也見於空曠地帶。5-10月常見。
- 2.尖頂地星 生於草地或灌叢地,有時亦見於落葉層和腐殖質上。夏、秋季雨後習見。
資源分布
- 2.尖頂地星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 1.硬皮地星 子實體星狀外包被已剝去。內包被扁球形,直徑1.8-2.8cm,頂端口裂,灰色至褐色。膜質。孢體深褐色。
- 2.尖頂地星 內包被球形,直徑1.7-3.5cm,嘴部明顯,寬圓錐形,粉灰色至煙灰色,膜質。孢體銹褐色。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解毒;消腫;止血。主咳嗽;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凍瘡流水;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敷。[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