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坑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坑村

地坑村也叫天井院。位在河南三門峽一帶,建在黃土地下的地坑院,是一種原生態民居,更是一種數千年的窯洞歷史![1]

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

這村子神奇就神奇在當你走進村子,能聽到家家戶戶的吵鬧聲,卻見不到一座房子。[2]

原來村落居然建在地底下,基本不用與外界接觸。但村子卻被外國媒體爭相報導。

更不可思議的是-村裡的老人平均壽命都超100歲,真的太神奇了!

地質因素

陝縣三大塬區.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黃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構成,少數地帶黃土層裡夾雜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於典型褐土和黃潮土之間的農耕土壤,土質結構十分緊密.即有抗壓、抗震、抗鹼作用。

因此,鑿挖窯洞,堅固耐用,陝縣人馬寨村址久的地坑院窯齡己達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此外.這里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潤」這種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氣候因素

豫西地區的氣候條件總的說來是北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屬於半乾旱性氣候,特點是涼爽乾燥,四季分明。陝縣的三大塬區均自山體向下自然延伸,坡勢平緩,區域廣大。最大塬區,有近百個村莊。這裡十年九旱,降雨最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

很少有大暴雨發生,即使偶遇洪澇,由於平面三面都是溝壑,雨水出路通暢,一般不會殃及地坑院群。半乾旱性氣候有利於保持當地上壤的乾燥和堅固.使窯洞建築經久耐用;一年四季溫差較大,更能體現窯洞「穴居」冬暖夏涼的優勢。

社會經濟因素

馬克思說,「研究任何問題都離不開經濟」,窯院建築存在數千年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 經濟。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是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黃河中游周邊的黃土塬上的先民卻相當貧困。這裡缺乏煤炭資源,也稀缺森林資源,建造房屋難度很大,而地坑院結構簡單,所用建材少,建築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勞力於農閒之時揮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載中建成一座窯院,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另外,當地農民主要種植冬小麥和夏玉米兩種作物,而小麥、玉米的打收晾曬需要佔用面積較大的場地,這種地下住人,地上打場的建築,很受歡迎.可謂他們的最佳選擇。

構建獨特

地坑窯院是建築史上一種逆向思維的產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築與大地融為一體,地面上幾乎看不到形跡,這與普遍通用的上豎式材料壘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這種一反常規的構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價值所在和魅力體現。

地坑村是在黃土層中挖出的居住空間[3]

這種建築形式從現代綠色生態建築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原生態建築」,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來看,它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的典型範例。

由於它沒有明顯的建築外觀體量,可以認為大自然的山山峁峁就是它的體量,原生的自然生態環境風貌就是它的形象。

構思妙頗具匠心

地坑窯院的構思十分巧妙頗具匠心。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經由院落進到窯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間序列。處於地面,人的視野十分開闊,步入坡道視野受到約束,再進到院落便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空間充滿了明暗、虛實、節奏的對比變化。地坑院深入土地之中,融合在自然之內,長天大地一色,院裡花開滿院,蜂飛蝶舞,院上「車馬多從屋頂過」,呈現出一派田園之美、自然之美。難怪建築學家荊其敏、張麗安教授的在他們的著作《中外傳統民居》中這樣寫道:「中國的黃土窯洞民居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是人工與天然的有機結合……有的整個村莊建在地下,是建築生根於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風格與鄉土氣息充分體現了敦厚朴實的性格,鄉村住宅應寓於大自然之中,好像是大自然的延續。」

先秦時有一本書叫《考工記》,記錄了當時「百工」造物的一些原則,第一條原則是造物要講「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道理,創造任何一種物件都要考慮到天氣、氣候、季節的變化。而地坑院,充分體現了「天有時,地有氣」的營造法則。

造型裝飾美觀

進入地坑院村落,往往首映眼簾的是那金色的玉米串、紅色的辣椒串子和庭院中的綠樹、窯頂上的麥秸垛;這些自然的色彩在秋高氣爽、藍天白雲的黃色大地上是那樣的鮮豔奪目和協調統一,富有生活的韻味,體現著裝飾與生活的高度統一。另外種植於崖畔、路邊、入口的棗樹,無論是在棗花飄香的夏收6月、還是8月秋收芒種,那悠遠的清香與紅艷豔的大紅棗兒,都在裝飾著黃土窯居村落。

由於黃土窯洞只有一個外露的門臉,俗稱「窯臉」。這唯一的立面真實地反映出拱形結構的特徵和門窗的裝飾藝術。不管家中經濟條件如何,人們都力求將「窯臉」精心裝飾一番。從最簡樸的耙紋裝飾、草泥抹面到磚石砌築窯臉,再發展到木構架的簷廊裝飾,歷代工匠都將心血傾注在窯洞的這唯一立面上。

地坑結構

地坑村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長l2—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為院子,然後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工程量約二千個土方左右。窯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牆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4]

出行通道

其中一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孤行甬道拐個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門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進型、曲尺型、迴轉型三種。門洞窯多數只有一道大門(也叫鎖門),有的做兩道門,分稱為大門和二門,舊時婦女的活動範圍限定在大門內、二門外。

在門洞窯一側挖一個拐窯,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徑1米的水井,加一把軸轆用於解決人畜吃水問題。 這種以地坑院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戶與戶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點式佈置。這種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進村莊,方看到家家戶戶掩於地下,構成了黃土高原最為獨特的地下村莊。

獨門洞獨院

地坑院一般為獨門洞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就是一個門洞與二至三個地坑院相連。地坑院就形狀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長方形兩種,按其八卦方位來分,則可分為動宅和靜宅兩大類:動宅又稱東四宅,它包括以東為上的震宅,以南為主的離宅,以北為主的坎宅和以東南為主的巽宅。這類天井院多為長方形,長14--18米,寬10一12米,8一l2孔窯洞。靜宅院又稱西四宅,它包括以西為主的兌宅,以西北為主的乾宅,以西南為主的坤宅和以東北為主的艮宅,此類天井窯多為正方形,邊長約12--16米,深7米左右,開10孔窯。

地坑院與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房檐,用於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欄馬牆(也稱女兒牆),攔馬牆內側有的還種些酸棗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門洞四周同樣也做有這樣的欄馬牆。這些矮牆一是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二是為了人們在地面勞做活動和兒童的安全所設。三是建築裝飾需要,使整個地坑院看起來美觀協調。

排水和防滲

居住在地坑院內,排水和防滲是最要緊的事情。

地坑院的基本附屬設施幾乎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也是居民每逢婚慶大事要加以「擺治」(加固修理)的主要部位。窯臉(窯洞正立面)除開有窗戶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磚加固。

院內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磚。地坑院院心是在比院子邊長窄2米左右的基礎上再向下挖30公分左右,並在其偏角(一般東南角居多)挖一眼4—6米,直徑1米左右的水坑(井),坑(井)底下墊爐渣,上面用青石板蓋上,主要用來積蓄雨水及污水排滲之用,有些地方,這些雨水沉澱後還要供人畜飲用。

院內窯洞

地坑院內各個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功用。

主窯三窗一門,最高,其它窯二窗一門,茅廁窯和門洞無窗無門(因門洞窯的大門和二門做在洞內在外邊看不到)。地坑院窯門多為一門雙扇,以槐木、椿木為主,油漆多用黑漆帶紅線的色彩,在門的一側留有鍋腔和土炕的煙火道。窗戶是方格狀,裱糊白紙或安裝玻璃,節慶時貼窗花。窯洞大小,一般主窯為九五窯,寬九尺,高九尺五寸,其它窯為八五窯,寬八尺,高八尺五寸。正對門洞向陽的一面為長輩居住的正窯,左右為側窯。

分佈區域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台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裡,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

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

民俗文化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而地坑院則是黃河兩岸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溫床。在這古老而又神奇的窯洞式民居分佈區域內散佈著許多文化遺址。

如:澠池縣的仰韶文化遺址;陝縣的廟底溝、三里橋文化遺址、靈寶市的黃帝陵、鑄鼎塬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作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號,地坑院這種窯洞式民居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實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人們的宗教信仰、社會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

建造民俗

地坑窯院建造十分巧妙,頗具匠心,窯洞與大地相通,臥於大地之中,隨大地脈膊跳動,實用價值具有防震功能。藝術功能方面從上往下看,整個窯院為方形,站在院中間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縮影,體現出方圓之美,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應,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典型範例。

地坑窯院雖係農家小院,但受歷史傳統文化影響,建造還是十分講究的。其間既包含有科學的成份,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在黃土地上的風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窯院稱為方院子,是一種關係到家庭興衰、子孫繁衍的大事。

因此,動土之前要請懂得陰陽八卦的風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線定樁、擇吉日破土。凡宅後有山樑大塬者,謂之「靠山厚」,俗語稱「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出大官(吃不完)」;宅後臨溝無依無托者,謂之「背山空」,俗語稱「背無依靠,財神不到(瞧)」,多忌諱。破土之日,行奠基禮,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爺),迎吉神,此俗源於遠古人類對土地的崇拜。隨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鍁,謂之「破土」,破土之後,即可動土(工),現有「破土動工」之說。

裝飾民俗

在地坑院裡種植花草樹木,是院裡主人裝飾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春暖花開,人們猶如生活在花叢中,置身其中有一種嫻靜的農家情調,心情格外爽朗。院子裡再種上幾棵果樹,夏天既可以乘涼,掛果季節還有新鮮可口的水果吃。地坑院種樹特別有講究,要「前不栽桑,後不栽柳,當院不栽鬼拍手(楊樹)」。因「桑」與「喪」同音,柳為喪仗用木,楊樹樹葉被風吹出的聲音恐怖,均視為不吉。「前梨樹,後榆樹,當院栽棵石榴樹」。因「梨」與「利」同音,榆樹稱為金錢樹,石榴多籽(子),均取吉祥之意。門洞旁栽一顆大槐樹,謂之「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幸福長久安康。

窯洞窗戶上貼窗花(也叫剪紙)是傳統民俗。多出於婦女之手,舊時姑娘們長到十二歲左右,除勞動、幹針線活外,還要學剪紙。窗花的製作很精細,分為畫、剪、薰、染、貼五個步驟。

是先畫出樣子,畫出熟悉或所想像的事物。

講刀工、把畫好的花用剪刀裁下來,越細微越好。

是一種科學的翻版方法,把剪好的花樣貼在一疊窗紙上,放到油燈上薰過,再把圖樣取下來,便露出白花黑底來。這樣可省去描摹的手續。

就是著色(在沒有多色彩紙以前),把剪好的花樣塗上各種顏色,使線條分明好看。

拿搞好的窗花貼在窗紙上,即告完工。

窗花剪紙分有季節性和非季節性兩種。在過去,春節是婦女顯示技藝的最佳時節,窯洞的窗戶上、住宅內就成了剪紙的展覽室,新婚的媳婦還要給親戚四鄰送自己的剪紙,以展示自己心靈手巧。其次是結婚或辦喜事,不僅窗上貼剪紙,而且窯洞週壁都貼,以美化居室增添喜慶氣氛。

飲食民俗

地坑院裡較有特色的飲食為「八大碗」與「十大碗」,是當地群眾操辦紅白喜事、娶媳嫁人、招待到訪貴客或時令節慶準備的特別吃食。完全的「十大碗」包含紅燒肉(9塊)一碗、白肉(8塊)一碗、豬頭肉兩碗、黃花菜一碗、海帶一碗、豆芽一碗、粉條一碗、芹菜一碗、煎餅一碗。

「八大碗」則是再由中選擇六個熱菜和兩個涼菜組成。另外,十大碗上菜的順序和擺放的方位也有一定的講究。

信仰民俗

住在地坑院的老百姓多有信仰神靈的民俗,在崇拜中,出於敬仰、希求庇佑的佔大多數,人們信仰它們,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崇拜,獲得庇佑和幫助,得到美好的結果,或使已經得到的結果,不再被破壞。這裡信仰民俗屬心理民俗,是以信仰為核心的反映在心理上的習俗,基本崇尚後世信仰,與中國北方多數地區相同,屬於多神崇拜,城隍土地神、門神、灶神、財神、關帝都曾建廟祭祀,現仍保留的只有「祭灶」的傳統。

另外比較獨特的是當地對椿樹的自然崇拜,因為椿樹種在地坑院裡生長極好,人們便寄託椿樹將成長的力量傳遞給下一代。所以,每年正月初一,這裡的百姓都會讓自家小孩伸開兩臂抱住椿樹,同時念道「椿樹椿樹你為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做大樑,我長高來穿衣裳。」以求椿樹庇佑。

婚葬民俗

地坑院的婚俗和葬俗都是很有特色的。

結婚習俗

男騎馬,女坐轎,儀仗隊最前邊是打麻傘的(其實是黃羅傘,但民間只能叫麻傘)。接著是打旗的,最多打八面旗。之後是打燈籠的,和旗的數量一樣。燈籠後邊是打牌子的,牌子上寫著吉祥話,兩邊綁著蔥和酒瓶,蔥是聰明,酒是長久的意思。牌子後邊是敲銅鑼的。再往後就是樂隊,有嗩吶、笙、梆子、小鑼。樂隊後邊是新郎的馬和新娘的轎。

拜堂時桌上放鬥,一斗是30公斤,斗里放糧食,插一桿秤,秤上掛著鏡,鏡是照妖鏡,意為驅邪鎮妖。 [12] 地坑院葬俗中仍然注重風水,死者講究「頭頂金山,腳蹬米糧船,兩手撲銀山」,還是為了給後人求個吉祥。

喪葬民俗

還要給死者「開光」,死者在棺裡躺著,棺蓋打開,孝子們輪流拿棉花蘸水,在其臉上擦一下。是佑護後人「眼明心亮」之意。

黃土地上的婚俗、葬俗展示的場景、氣氛、禮儀,同地坑院的窯洞、老樹、窗花、方格土布一起,有形的文化資產和無形的文化資源,包含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境界,一起構成民間文化生態的基因。

代表性村落

陝縣廟上村

這是位於河南西部的陝縣廟上村,村民們居住在地坑四合院裡,繁衍生息,享受著平靜的「地下生活」。在國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位於陝縣西張村鎮的廟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處入圍村落之一。這些建築多建於清末、民國初年,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經過整修,面貌煥然一新。

陝縣北營村

陝縣北營村現存81座地坑院,有128戶村民,仍住在地坑院內。

北營作為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總投資3億元,分為核心遊覽區、生態休閒區、鄉村體驗區。

陝縣曲村

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價值的地坑院103座。近年來,隨著陝縣開發地坑院文化旅遊的推進,曲村藉助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契機,已陸續對80餘座地坑院進行了修復性建設。

影響

2014年11月23日,內地實力派歌手林依輪、演員付辛博和台灣人氣偶像李威齊聚陝縣曲村地坑院,拍攝真人秀節目《茶道真兄弟》。

2015年1月25日,東方衛視元宵節特別節目《絕對中國》劇組到陝縣曲村地坑院拍攝陝縣民俗文化。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