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西伯利亞森林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法國探險家西爾萬•泰松曾自許四十歲前在森林深處過一段隱居生活。於是,他在貝加爾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亞小木屋裡居住了六個月。最近的村莊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沒有鄰居,偶爾有奇怪的訪客。冬季,氣溫降至零下三十攝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沒。他帶了書籍、雪茄和伏特加,在這片荒原中,自創了一種樸素而美好的生活,時間縮減為幾個簡單的行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視着日子流逝;砍柴,釣魚,做飯;大量閱讀;在山間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作者簡介

西爾萬•泰松

Sylvain Tesson, 1972-

法國作家、記者、旅行家,歐洲探險行會會長。十九歲那年,騎摩托車穿越冰島中部,並參加了婆羅洲洞穴探險。後與好友亞歷山大•普森一起騎單車環遊世界。自1997年以來,泰松以步行、騎單車或騎馬的方式遊歷中亞。2010年,他在貝加爾湖畔居住了六個月,其間所寫的日記結集成《在西伯利亞森林中》,獲得2011年美第奇文學獎,其中文版於2016年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

泰松至今已出版十多部遊記,其短篇小說、影集和隨筆也廣受好評。

原文摘錄

獨自對着湖面吸煙,不妨害任何事物,不受任何人的操縱,不奢求多於當下所擁有 的任何東西,而且知道大自然並不厭棄我們。 要殺死某個時刻的醇厚感,最佳方法是感到應該為它拍張照片。

書評

據說這本書是現代版的《瓦爾登湖》。

怎麼可能呢?

作為梭羅的死忠粉,他的成名大作——我看了幾年都沒真正讀完,而這本寫於一個世紀後的隱居實驗日記,只花了我不到3小時就翻到封底了。不過,這並不代表這本書不值一讀,反而是很應該被推薦,與之對話。

作為同代人(作者泰松先生出生於1972年),並且來自世界大城市巴黎,他在隆冬之際來到北緯六十度以北的西伯利亞泰加森林中,居住在一個小木屋裡,並度過接下來的六個月——那六個月,他稱之為,像一生。「這一生」的日記集結起來,就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他每一天的生活觀察和感悟。但與梭羅不同,他還徹徹底底地是個城裡人,他帶上了現代文明生活中所需要的必需品——書籍、雪茄和伏特加。還有一面鏡子,他說,這是「為了記起我本人」。

確切地說,當我等普通人滿足於在星巴克或個性小咖啡館裡閱讀一本書、邂逅一杯飲品時,人家城裡人已經把發呆裝B的場所搬到了茫茫林海雪原中。

所以,回歸森林這種方式只能由少數人進行。「隱修論是一種精英主義。」

泰松總結了「歸隱」(我並不認為他是真正的歸隱)的幾個原因,讓我一邊讀就一遍笑了出聲——因為他幾乎與我們站在同一邊,多麼親切熟悉:

我太多話 有太多信件沒回,有太多人要見 嫉妒魯濱遜 這裡比我在巴黎的家暖氣足 厭倦了購物 厭惡電話和發動機的噪音

他時常拿巴黎的生活和在泰加森林的時光做對比,讓你依然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節奏。例如在泰加森林,「我的小木屋在遠方,而我一無所知」;而在巴黎,「你得對任何事都有觀點!你去接電話!你該憤慨!必須能聯繫上你!」

很熟悉,對不對?

所以,總體而言,泰松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可以在閱讀時與他相視一笑,或甚至心裡OS與之對話(我就是這麼做的,我在一些句子旁寫下幾個字,然後覺得這場交談非常愉快)。

而閱讀梭羅,會讓你艱辛得打鼾。他是相對專業的隱居者、植物學家和地理學家,一位徹徹底底的超驗主義者(所以,作為學徒的泰松,也是一位超驗主義者)。除了《瓦爾登湖》,梭羅還寫下了《野果》、《種子的信仰》、《緬因森林》、《河上一周》、《遠行》和《瓦爾登湖的反光》等幾本關於自然、植物和地理的專著。

要讀懂他的文章,你手裡應備齊一本北美地圖冊、一本北美植物圖冊和一本北美觀鳥圖冊。

對的,那是一片他的土地,熟悉且熱愛。所以他能掘得極深,極廣,遠遠超越單個文學家、地理學家、植物學家或鳥類學家的成就,他是他們的總和,即使在許多年裡在學術界並未被認可和發現。

泰松則不會這麼為難你。他一個巴黎來的記者,跑到俄羅斯的荒野之地,人生地不熟,環境又惡劣,他能安生地活下來就不錯了。到了那裡的兩天,泰松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電腦無法承受這裡的溫差,已經在前天崩潰了,我的衛星電話則什麼都接收不到」。

而在臨行前,這個可憐且缺乏野外生活常識的城裡人,「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配置這些技術裝備」。我敢說,那一刻,他內心的崩潰之感,是在我們所有讀者心中同步發生的。

所以,他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隱居者,他只是與自然荒野毗鄰而居,並非在身在其中。他始終在兩者之間不斷作出比對、質疑、批判與反省,但總體而言,他一直是站在城裡人的立場來看待這場隱居實驗的。用他自己話說,」這些人曾想在世間作為一番,最終歸隱山林,任憑世俗自生自滅。生命是在兩種欲望中搖擺。「

他的實驗僅僅只是六個月而已,對他來說已」像一生「。所以,他終究還是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回到熟悉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去。

那些梭羅摯愛的自然學手冊,在他手中也只是一個說法——他用人物周刊里街拍的麥當娜來類比野生動植物手冊中的灰鶴。小木屋,是泰松的「一個加速我對自由、靜寂和孤獨的嚮往的實驗台,自創一種慢生活的試驗田。」

或者應該說,他是個冒險者?嗯,就把他看作是一位自然冒險實驗者吧。

不過,他也明白,只要少許自律,就可以在物資豐富的時代,過一種僧侶式的清減日子——無需離開公寓,也能回歸內心森林。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