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篁嶺,邂逅方竹(明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在篁嶺,邂逅方竹》是中國當代作家明然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篁嶺,邂逅方竹
在篁嶺,我邂逅了方竹。
記不起過去是讀了誰寫的一篇有關方竹的散文,當時,曾在我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給心靈帶來了不小的震撼,只可惜已時過境遷,我再也難以記起文作者的名字了,這不得不說是在我的心頭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此前我真的不知道大千世界里還有「方竹」這一說。這世界上的竹子萬萬千,我曾經見到過的有不少,倒還真就是沒看見過那種形體方正的空心竹子呢!後來,不知又是聽到誰曾經提到過在廬山有個方竹寺,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個合適的機會去那裡看看,便把這事給硬壓了下來。
令我沒想到是,這次在篁嶺的短短四天,於行走的過程中,竟然不意邂逅了早就想去探訪的方竹,真的是令我喜出望外,心情倍加舒暢。這, 不能不說是我此行的又一大收穫吧?
方竹又稱方苦竹、四方竹、四角竹,為禾本科的竹類植物。因其直立的杆身為方形且呈青綠顏色,竹節頭處又帶有小刺枝,綠影婆娑成寶塔的形狀,所以他的勢相剛勁峻挺,不同於一般的普通竹子般圓通滑溜,再加上方竹的形體與普通的竹子存在着截然的不同,因此在竹類中,他是保有其獨具一格的品相和況味的。
那天下午,當我一路遊覽至篁嶺村中的紅豆杉林時,在水口邊的五賢廟後面,我發現了那裡有成片的方竹,這不禁讓我感覺到喜從天降,大慰 我心。原本因寂廖而覺沉靜、孤獨的心田,在剎那間竟然被激起了無邊的狂瀾。
我按耐住激動的情緒,默默地站立在方竹林前,看一根根的方竹,身姿是那樣的挺拔,儘管被高大的紅豆杉林所遮擋,但是他自有一種非凡的 氣勢澎湃而出,滿溢於體外,於無聲處喚醒了密林中的泉流、點燃了崖壁上血紅的杜鵑,不由得我遐思飛飄,想到了很多很多。
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像普通的竹子那樣中通外直、寧折不彎,這本身就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了,做到了,這就說明他應該是一個很 可敬,值得信賴的人,但是,假若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去做一個像方竹那樣的人,他就並不僅僅只是做到了中通外直、寧折不彎地那樣簡單和直 接,而是同時還具備了方正的品性。仿若她在默默地告訴我們,做人就一定要做意存善念,不懼邪惡,行端品方,像方竹那樣的一個人。她內 圓外方,虛懷若谷,節骨剛勁,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難怪明代]的大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先生,就曾經寫下了《方竹杖》這麼一首詩:「外方而內虛,得道已無上。不作漁郎竿,不劚仙人杖」。
詩的意思是說,從外表上看方竹的形狀是端方的,其實,方竹的內心是謙虛的,有如大海般遼闊和寬廣。如果有人能夠做得到像方竹子那樣的 話,那麼他就是一個具備了無上道德的人,一個值得人們去尊敬的人。那一顆顆生長在惡劣壞境下的方竹們,既不願意做凡夫俗子手中的普通 玩物而喪失了自我,更不願意做達官顯貴手中用來裝點的飾品而沉溺進去,迷醉了自己。方竹只想做她們自己願意做的事,認真地做好自己, 是方竹們永遠不懈的追求。
通過對陳繼儒先生詩作《方竹杖》的品讀,我們亦不難從詩作中讀出仲醇公那剛正端方,寧折不彎,自在做人的脾氣和秉性,不然的話,他也 不會屢次三番地拒絕朝廷的詔令而堅不出仕,害怕自己落入俗世的塵網之內而被羈押其中了。
聯想到此,不由令我澎湃的內心稍稍回復了幾許的平靜。
多少年來,為了追求心中那個叫做鄱陽湖的文學夢想,這一路之上,無數的人們在不停地尋尋覓覓,不斷地找尋研究的領域和方向,在不斷行走與挖掘的過程中去覓幽尋勝,期望能藉此去揭示鄱陽湖文化的神秘所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創作者們,積極地深入到湖區中去,去找尋歷史深處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試着去與他們對話,在同他們對話的字間行間去發現人性的真、善、美,然後再系統地進行文學的再創造,祈盼能夠在人們的精神國度里,樹立起一座鄱陽湖文學的豐碑,讓她照亮我們腳下要走的這條路,讓我們漂泊的靈魂找到屬於自己的最後歸宿。
看着眼前這一棵棵內圓外方,骨節剛勁,生機蓬勃,活力四射的竹子,他那不懼磨難,方正不阿,虛懷若谷,坦蕩真誠,堅韌頑強的鮮明個 性,在不斷地感召着我,昭示着我,啟迪着我,終於在某一個剎那之間,我的腦海中突然靈光閃現,朦朧的內心豁然開朗,頓悟道:面前聳立 的這一棵棵方竹子,他們這種傲視風雨,無畏霜雪,特立篤行的生活姿態和品格,不正是今天的鄱陽湖文學人應該去追求的那種生活的姿態和 思想的境界麼?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走下去,才能走更長的路。
在來篁嶺的這四、五天裡,我不停地行走、探幽、觀景、訪談、寫作,表面上看日子過得是忙碌些,但內心卻是很充實的;雖然生活的節奏是 挺簡單的,但在簡單的生活里我的內心充斥着滿滿的快樂。最令我值得欣慰的是,在篁嶺,竟然讓我邂逅了期待已久的聖竹——方竹,便是對 我這次篁嶺之行的最好獎賞與無限鼓勵。
最後,我還是藉助宋代詩人張詠的一首《方竹》詩來給本文做個總結吧。詩曰:「筍從初籜已方堅,峻節凌霜更可憐。為報世間邪佞者,如何 不似竹枝賢」。我們不必去抱怨什麼、乞求什麼,更不必去寄望別人能施捨給我們什麼,我們既然選擇了腳下的這條不歸路,選擇了遠方的行 走,就只能是義無反顧地一路風雨兼程了!
篁嶺之上,我們邂逅方竹;生活之中,我們體驗風雨。堅持行走是人生的常態,不懈追求是人生的崇高境界。在篁嶺,我能幸運地邂逅方竹, 這便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1]
作者簡介
明然,原名余略遜,別號怡然散人,蠡水客。1962年8月生,江西省都昌縣薌溪鄉千博里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