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流光中優雅綻放--讀楊華(不似天涯,是吾鄉)(周曉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流光中優雅綻放--讀楊華(不似天涯,是吾鄉)(周曉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在流光中優雅綻放--讀楊華(不似天涯,是吾鄉)(周曉霞)》中國當代作家周曉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流光中優雅綻放--讀楊華(不似天涯,是吾鄉)(周曉霞)

我承認自己是一隻閱讀的蝸牛,一本《不似天涯,是吾鄉》在不知不覺中陪伴我穿越明媚的春光,熬過酷暑的燠熱,走過氣爽秋高,歷經數九寒冬,在繁雜瑣事中斷續拜讀完時,已然站在了新春的路口。而書的作者楊華也便從地鐵的涌動人潮中,從英倫小築的樸素簡約里,從芒果街淅淅瀝瀝的春雨中,從天涯海角東坡書院的黛瓦青檐下,滿含優雅雋永的書香氣,夾雜着柴米油鹽的煙火味兒,如洋桔梗或是多肉般,在逝者如斯的流光中優雅地綻放,帶着她獨有的光芒邁着堅定自信而歡快輕盈的步伐款款向我們走來,風情萬種……

一、小意外,小遇見——內心柔軟,常思感恩,深懷仁者的慈悲與善良

讀楊華的文章最深的感受是自然親切,溫暖如春。其作品幾乎難以找出宏大深遠的鴻篇巨製,大多是聚焦於日常司空見慣的波瀾不驚或是輕如鴻毛的芸芸眾生的短篇隨筆。最讓人欣慰和感動的是:童年的孤獨寂寞,貧困艱難並沒有讓她在成長中變得憤世嫉俗,偏執乖戾;常年處於體制內,耳濡目染,她卻沒有沾染上跋扈飛揚的氣息或是熟視無睹的麻木。多舛的經歷與豐富的閱歷為她的性格打上了寬厚溫暖的底色,讓伊在起起落落紛紛擾擾的紅塵中,在爾虞我詐風雲詭譎的炎涼世態里,在舉步維艱獨自闖蕩的「蓉漂」下,活成一股清流,一束亮光,綻放真我的風采——內心柔軟,善良敦厚,善解人意,尊重弱小,深具悲天憫人的情懷,常懷感激感恩之心。常為生活中的小遇見、小驚喜而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溫情四溢……

君不見「一碗材質簡易做工簡便的滲透童年味道的油湯飯卻如此輕易破解心中的懸念,帶來意想不到的篤定與安穩,堅定與信心」,讓伊感慨「閱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感恩「於困苦歲月銘刻的經歷,習得的技能,錘鍊的心性,是那麼彌足珍貴,給人的精神世界烙印的底色總會讓人受益終生!」以致於《一碗油湯飯》也能讓伊「坐擁整個春天」;君不見《租客也是人》里的那位修空調的大叔一句「沒關係,要安一個家哪怕再簡單也挺不容易,別着急,慢慢來……放心,肯定會讓你滿意……」,而一位陌生的三輪車夫的一句《我相信你》,以及送一把《紫色洋桔梗》的那位偶遇的閨友和那個充滿《煙火氣》「自然拉起我骨瘦如柴的左手像是拉她外孫女的手」的陌生老太太,都讓作者深感「只有嘗試過艱辛,才易換位體會,感同身受替人着想」,「有些情誼不在華麗,經一點一滴走心的日常,一分秒時間的窖藏,歷彌香」;萍水相逢的路人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溫暖的話語,便讓伊認識到「他們身上有一種溫暖傳遞,有共通的良善謙卑溫馴的特性」,覺得這是「人世間多麼溫暖的內心修養,多麼美麗生活實相」,它們「被靜水流深的歲月長河打磨,閃亮」;君不見,作者又將這一路收穫的良善與感動傳給那地鐵口賣花的瘦小的老太太,「習慣性每天遞過輕薄的紙幣」買下一串《高樓下的黃桷蘭》,傳遞給母親節那天,機場洗手間的幫我抽取紙巾的清潔阿姨,《給母親一顆蘋果》……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也需要生活來滋養。

「心無塵埃隨處皆為淨土,意存澄淨眾生莫非菩提。」原來生活的縫隙中,時常透出生生不息的暖意和溫度,愛與靈魂,便在此相遇。正是這些小意外、小遇見,讓飄泊異鄉的楊華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愛與慰藉,同時又滿懷良善和感恩陽光燦爛地奔跑在追夢的路上,散發着愛與慈悲的光芒。

二、一手油煙,一手筆硯——秀外慧中,洞幽燭微,富含智者的通透與睿智。

有人說:最美的生活,就是把最普通的煙火過得精緻,把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溢滿歡喜。楊華便是將「獨自漂泊異鄉,沒有親朋好友,和娃相依為命,住簡陋的出租屋,吃素簡的快餐,擠蜂擁的地鐵上下班」極簡的日子,與「有明箭暗招,執仗誤傷,前途是迷境,後方有追兵,一切需要從頭再來」的艱難歲月過得簡約而有儀式感,活得雅致而帶煙火氣。

品讀《不似天涯,是吾鄉》一書,我常驚詫於作者能把按步就班的平淡無奇打造得趣味盎然活色生香;將庸常瑣碎一地雞毛的現實苟且活過成了屬於自己的詩與遠方。這得益於作者本身是個充滿了騰騰熱氣而又多思善感的女子,頗具傅天琳式的「永遠的不深刻,永遠的易感動,永遠的熱淚盈眶」的創作特質,讓她能「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讓她獨具慧眼,洞幽燭微,從日常細微處去凝視與發掘生活的五彩斑斕有聲有色,細細品咂,深思冥想,把芸芸眾生不曾注意和忽略的諸般世相,生動而深刻地呈現於讀者眼前。「無聲之處聽驚雷,幽微之處見功夫」。於是乎在伊筆下,鍋碗瓢盆,衣食住行,一蔬一飯,一草一木,無不洋溢着飽滿的熱情熾烈的真情,充斥着向日葵般明亮通透的溫暖和希望,閃爍着潤澤心田開悟魂靈的光芒與智慧。呼吸之處皆有味,俯仰之間能成文,「不做作,不刻意,猶如一滴滴清泉,滴入心海,瞬間神清目明」。空靈禪意,讓人能有種從文字里伸出一雙手來,和讀者的手緊緊相握的共鳴:

素簡的《英倫小築》是詩意的棲居,「越是艱難的歲月,越需要莊嚴的儀式生輝;越簡單的生活越要靈動的情感豐沛」,於是「在此安家就一定得有炊煙,食物飄香處即是家,只要以心為味料,處處便能烹調活色生香」;因為深諳「多少精言妙語的美麗動聽都抵不過一碗熱湯的溫潤暖心!多少紙上談兵的說教都不如身體力行的陪伴榜樣」,常常「在尋常煙火中將愛熬製成別具一格的濃湯,才能更好吸收消化其營養,抵禦每一段路的雪雨風霜」。美顏養心的《寒爐溫暖湯》「潤澤滋養前方的道阻且長」;而《恰逢夏至》之時,伊告知我們「無論戰爭與和平,開拓與重建,繼承與創新,每個生命均有自己的歷史承擔與特定職責。緊扣時代脈搏,踩准大潮足音,方能不負歲月不負使命。熱情奔向太陽追逐夢想才有美好綻放光明閃耀」;即使「放眼前方荊棘密布,回首身後不見來時路」也必須《在災難中微笑》,因為「沒有痛苦就不會有蛻變,沒有淬鍊就不會有涅槃」……通透睿智,醍醐灌頂。

一手油煙,一手筆硯。楊華「在文字中現實苟且,在煙火中詩意歡顏」。與文字相依為伴,書寫一座城的愛,慰藉自己孤單的靈魂,也為往來的路人點亮一盞心燈。

三、行素文,守初心——持之以恆,只爭朝夕,極具強者的勇敢與堅毅。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言:「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不斷自我選擇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是我們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或許,隨着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審美的進階,我們真正喜歡的正是我們渴望成為的那個理想的自己。楊華開始這段蓉漂之旅,已是人到中年。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屬於女性的那種最美的品質與光輝——永遠有向前一步全力以赴的勇氣,有撕掉標籤優雅轉身的從容,也有傾盡所能、向着光亮奔跑、不斷超越自我、掙脫年齡的羈絆、蹚過時間之河的勇敢與堅持。

而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照見,其根本在於楊華是位嗜書如命書香浸染過的不媚俗,不迎合的有風骨的女子。在蓉漂這段孤苦無依的歲月中,她把點滴能自由支配的時間,沉潛書海,去書中尋求答案。最讓人動容、難忘和汗顏的是無數地鐵上閱讀的剪影和爭分奪秒的讀書鏡頭:

《風從寒中來》里,「打發地鐵上如插筍般壁立的最好方式是閱讀」,「閱讀,陪伴這段哐當的旅程,縮短喧囂的時空,於紛繁世相中獲得片刻寧靜」。「從夏路過秋,從秋走進冬,各種各樣的閱讀,主要在地鐵上完成,每天兩段各半小時。累積成這段歲月自有的模樣,幫助度過身心的不適與耐性的考驗」,讓她深味「那些生命中的歷練,無論是苦楚還是甘甜,都會烙印沉澱為靈魂的底色,不離不棄,生死相依」!因此,蓉漂中的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比肩接踵揮手如陰的人山人海中能為書騰挪一絲夾縫,或是有人主動《給書讓個座》,」,並且「在一段時間擠地鐵的歷練後,很快掌握小要領」:「最好的位置便是門口的立柱,可以背靠其上,不致腹背受敵,同時有堅實的依靠,不但腿腳省力,人也立得穩,不會晃蕩,書讀起來更香」,那便是「地鐵上一段美好的閱讀時光」。不僅如此,還時常「在廚房煎炒烹燉的滿身油煙中,等待火候的間隙,能嗅到字裡行間的煙熏火燎」;「周末在鍋碗瓢盆的交響中見縫插針,等待的零星光陰,抽空讀上幾行」;甚至在「接聽一聲緊似一聲的電話鈴,被告知再不交房款就沒房源後,穩穩神,繼續翻一段擱淺的文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這裡得以最標準的註腳和最真實的演繹。

董卿曾說:「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總會在未來某一天發揮作用,使我變得更出色。」李安導演也說:「這個世上唯一扛得住歲月摧殘的就是才華。」歲月可以帶走一個女人的容顏,但它帶不走一個女人內在的才華。比起「歲月從不敗美人」,「若有詩書藏於心」才是對女人高級感最好的稱讚。

正是爭分奪秒地博覽群書,行素文,守初心,讓楊華把每一個充滿泥濘的日子,都活出最乾淨最充實的時光。致使並不算頎長的身體裡仿佛永遠有一種東西在支撐着她,潤澤着她,讓她行走世間,待人接物都能優雅從容。讓她文思能如萬斛出泉,滔滔汩汩,「把絲縷莫測變幻的心事,訴諸筆端,與文字相依為伴」。年年歲歲,如蘭美質,胸藏文墨虛若谷,;時光荏苒,才深學廣,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字,是淘漉,是溯源,是思考,是對照,但文字背後的經歷以及人性的光芒,才是真正可以打動人心,給人帶來力量的東西。

一段蓉漂,將她歷練成內心有片海的女人——寬容強大,浩瀚堅毅。永遠具備自潔的能力,永遠不需要隨波逐流。能在追夢的漂泊中找到《不似天涯,是吾鄉》的歸屬感存在感。

最後,願這本書能成為一封「自我升值」的邀請函;願「精緻而灑脫的語言,飽滿而溫暖的情感」,能在你的心靈深處激起迴響:從中獲得慰藉和啟示,獲得智慧和美好,獲得召喚和力量……[1]

作者簡介

周曉霞,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