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古詩里詩意徜徉(曾玄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古詩里詩意徜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在古詩里詩意徜徉》中國當代作家曾玄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古詩里詩意徜徉

(一)探尋最美的打開方式

很是喜歡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如此一檔節目,誠然不能助你一看賦詩、一學驚人、一舉成名,但可帶動全民讀詩、重溫經典,分享詩詞之美,感受古人智慧,從中汲取精髓、涵養心靈

千年往事憑詩見。我對詩詞的理解向來就是:詩詞、美麗、浪漫、愛情,這些都是我們存活的意義所在。身處詩詞的國度,讀點古詩詞顯得尤為重要,在燦若星河的名篇佳作里,覓得精神的入口,尋得自我的來路,探得未來的航向。在物質開始富裕、精神相對匱乏的當下,尤要探尋古詩詞最美的打開方式,沿着古人的一語驚人、妙筆生花一路溯源,去切身感受「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那份執着,去用心體會詩歌之美、詩意之深。

誦原文,呈現與眾不同的氣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不可否認,誦讀是積澱的基礎,沒有量的積累,自然沒有質的飛躍。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詞讀得多了,言談中引經據典,舉止上自信優雅,自會散發詩一樣的氣質。「飛花令」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登詩詞大會巔峰,那種淡定從容的氣質就讓人羨慕與欽佩。品意境,修煉表現不凡的氣度。於詩而言,若止於背誦,不懂欣賞、不善品味,恐怕也難誦以致用。正如喝水解渴,但喝茶才更能品其獨特幽香。所謂意境,是指詩人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只有入詩意境,懂其情愫、品其深意、解其要旨,我們的心才會通融豁達,才會彰顯氣度,生活才會更充滿詩意。悟詩心,內化百折不撓的氣節。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目的在於修德品之純、成自我之美。靜下心來,放空自己,從五彩繽紛的「詩心」里汲取精華滿足心靈慰藉,從膾炙人口的詩篇中悟透哲理導引快意人生,從珍惜家庭、篤學歷練、修養身心、防腐拒變、體恤民生、忠誠報國等層面着手,陶冶情操、提升修養、內化氣節,做好自己、成就人生。

誦讀最美古詩詞,就是向古人借智慧,向古人學思想。這只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令人欣慰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聽寫大會」「成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節目正喚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關注,「為你讀詩」「書香中國」等文化活動正開啟全民閱讀的時代。這樣,會喚醒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珍視民族文化的底色,描繪當代中國的文化亮色。

如果你哪一天突然想問,中國傳統文化到底在哪裡?那我不妨輕聲告訴你:中國傳統文化就在——在孔夫子的長衫邊,在屈大夫的木舟上,在太史公的竹簡里;在李太白的浪漫詩篇中,在柳三變的纏綿詞賦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氣中;在王羲之的書法裡,在曹雪芹的小說里,在梅蘭芳的唱腔里……

(二)喚醒心中的詩意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最富詩意的民族。在燦爛的歷史星河中,閃耀着詩的瑰寶和詩的激情。《論語》有云:不學詩,無以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一直相信,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深處,都流淌詩歌、潛伏詩意、勃發詩情。怎樣才能過好詩意人生,我想,大概要經過三種境界。

相信詩意:讓人生添色彩,變成生活的調味。多數人的人生是平凡的、蒼白的、缺乏情調的,尤其是隨着年歲的增長,隨着心態的落寞,更需要一種溫暖和審美,來緩解生活中諸多壓力,來浪漫平淡歲月。相比古人,當下的科學技術更發達了,生活物質更繁盛了,個人眼界更開闊了,娛樂方式更多元了,生命可能性更多了,但是,心靈似乎更浮躁了,詩意好像更匱乏了。如果,我們都願意相信詩意是人的必需品,也許,我們真的就可以過得詩意盎然。

享受詩意:向自然借風景,轉成情感的寄託。相信詩意是前提,享受詩意是目的。堅定詩意一直在的信念,事實上,詩意就在身邊,一刻也沒離開,只不過因為忙碌、浮躁把它遮蔽了,而且詩意隨時可以醒來,因此,我們要準備好一顆詩心,來迎接她的到來。

當我們詩興大發、激情澎湃時,怎麼才能把所思所想表達出來?以什麼樣的方式去享受詩意呢?其實,我們可以向自然去借。如林語堂說的那樣:「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裡尋詩。」春花,夏蟬,秋葉,冬雪,本是自然的風景,但是,如果用詩歌的眼光去欣賞,讓它們成為我們感情的寄託,那麼它們就轉變成一個個意象了。

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如果心中有詩意,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可以活躍起來、靈動起來。你不覺得嗎?在醴陵這沃土,你隨手隨心、隨時隨地,捏住一片山河,擰出的都是串串詩句,撒落的都是濃濃詩意——或登攀綿亘數十里連綿不斷的明月山,或觀賞流淌太多依戀的三百里淥江,或遊玩美景薈萃的仙岳山森林公園,或徜徉瓷城新景一江兩岸·瓷城古韻風光帶,或親近寄託醴陵人文情結的淥江書院,或暢想芳草萋萋、夢想開花的狀元芳洲。那麼,我們的身邊就到處流淌詩情畫意,那,我們的生活呢?何嘗不是詩意盎然呢。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傷。

提升詩意:給意象造意境,促成物我的融合。有了自然,有了風景,有了詩情,有了意象,其實,這種享受詩意的美好,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去尋找意境。景物與人心,一靜一動,互相映襯乃至融合,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構成一個流動的空間,這就是意境。這也就是林語堂說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林語堂先生有個觀點:詩歌在中國已經替代了宗教的作用。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詩歌滲透到社會,使他們對大自然寄寓無限的深情,並能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這就是在提升着詩意。

詩歌之美,按照聞一多的說法,叫做「帶着鐐銬跳舞」。相信嗎,如果我們願意把自己、把生活、把事業託付給詩歌,也許,我們就尋訪到了心靈歸宿。

(三)在詩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長

朗讀或閱讀,才是心靈與萬千文字交匯的最好方式,更是思想與大千世界交融的最佳通道。

醴陵作為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花炮之都,在這種閱讀成為時尚、學習成為習慣的全民閱讀社會背景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好形勢下,無論幹部還是普通群眾,若能放走名利、放逐浮躁、放下雜念、放空自己,重讀經典古詩詞,肯定是件提升素養、修學敦品的好事。

其實,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里不知不覺完成自己的生命成長。

孩提時代:誰沒跟隨李白一起看過「床前明月光」,誰沒問過「疑是地上霜」,孩子或許不懂什麼叫思鄉,但那雙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小時候,誰沒跟着大人一起背過「春眠不覺曉」,誰又沒有問過「花落知多少」,那時,雖不懂什麼叫春曉,但那種讀詩的聲音,斷斷續續、起起落落,分明就是初春的紛紛啼鳥,差點把人們的春夢驚醒。

純真少年:青春年少,激情飛揚,誰沒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和豪邁?青春少年,意氣風發,誰沒有「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壯志和豪情?

青春時代:長大以後,當愛成了生命的顏色,愛或者失戀,誰沒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期盼?誰沒有「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唏噓長嘆?誰沒有「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情感堅守?

人到中年:壓力增大,煩惱增多,誰不嚮往「採菊東籬下,休閒見南山」的生活?誰不喜歡「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境界?等我們日漸成熟,就有了更多心事,更複雜的焦慮,更深沉的憂傷,誰沒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感嘆?誰沒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渺茫?想想這些,我們的心是不是可以放下一點,我們的胸是不是可以開闊一些呢?

年華老去:面對時光流逝,不需要撕心裂肺的悲號,不需要怨天尤人的責怪。誰沒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輕嘆和感悟?其實,這種淡淡的感傷,既是回顧,又是留戀,不也是一種深沉而快意的人生嗎?

回顧整個人生,無論哪個人生階段,我們都在詩歌描繪的境界裡,按照詩意的方式,完成着一切生命流程,關鍵看你是否在愛着詩歌,愛着詩歌一樣的生活[1]

作者簡介

曾玄風,男,漢族,中共黨員,祖籍湖南祁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