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水堂國家森林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水堂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昌市安義北部新民鄉境內,由聖水堂景區、珠珞鷺鳥王國景區等兩個景區組成。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2572.8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444.2公頃。重點森林風景資源主要有聖水堂天然香樟林、珠珞鷺鳥王國,森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1]

中文名 聖水堂國家森林公園

所在地 中國 南昌

海 拔 410米

交通信息 坐落於安義縣新民鄉橙子樹村境內

風景資源 主要有聖水堂天然香樟林、珠珞鷺鳥王國


簡介

聖水堂森林公園坐落於安義縣新民鄉橙子樹村境內,是省級森林公園,距安義縣城17公里,與靖安寶峰寺、九江雲山真如寺等相毗鄰,被梅嶺、三爪侖兩個國家森林公園所環抱,公路直達景區,是一個集宗教、生態、觀光旅遊於一體的風景區。聖水堂森林公園山巒重疊、林木蔥蘢,森林覆蓋率達96%,總面積達2.25萬畝,最高海拔410米,宜人的氣候被譽為「小廬山」。公園內動、植物品種繁多,1999年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高山頂端四周孤峭一山突起,山頂有一大雄寶殿,殿旁有一池,池水四時不溢不竭,池中有奇魚,四腳紅腹,引來八方遊客。池水經江西水文測繪大隊鑑定為「低鈉水」,是國際公認的珍貴水源。景區人文底蘊厚重,山頂聖水堂天池寺是佛、道教勝地,清同治年,被御敕重修,定為國廟。清同治五年五六月間,江南大旱,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西巡撫劉坤一率文武百官,上獅山龍神寺求雨。此時,池中的四腳紅魚爬出池塘,風雲當即隨之而來。當曾國藩下山剛進安義縣城,大雨如注,連下數日不停,全省晚稻得以補種。曾國藩和劉坤一遂將此事上報朝廷,請求為寺敕名、頒匾。同治十年七月廿五,當時垂簾聽政的皇太后慈禧得知此事後,以清穆宗載淳的名義敕「聖水堂」封號,另外還下發了「龍安昭佑」的緞卷詔書。後人將這幅珍貴的詔書手跡拓印在石匾上。至今池前還珍存當年的石刻奏章和皇帝批「御碑林」。在半山腰上的「駐節亭」,其選址與廬山的含鄱口相似,可將雲山水庫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風景資源

聖水堂森林公園重點森林風景資源主要有聖水堂天然香樟林、珠珞鷺鳥王國。其中面積達10公頃的天然香樟林保持着原始狀態,大部分樹齡在60年以上,集中生長,大的胸徑達60-70餘厘米,高度18-20餘米,冠幅16-20餘米,綿延數十里,鬱鬱蔥蔥。珠珞鷺鳥王國是江西省重要的天然鷺鳥棲息地之一,是十分優越的夏候鳥、鷺鳥類生息地。據新民鄉人民政府統計,每年的三月底至十月初,相繼有10萬餘羽鷺鳥在林間棲息、產卵、育雛、繁衍。 [2]

氣候

聖水堂位於九嶺山脈的東麓,雨量豐沛,年均降水量多達 1800 毫米到 2000 毫米。春季回暖較早,但天氣易變,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熱乾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氣候明顯。總體來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為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

聖水堂的傳說

有一年,安義地區久旱不雨,河水斷流,禾苗枯黃,知縣大人為此坐立不安,束手無策[2] 。一日,差役來報,衙門外有許多百姓下跪求見說:「離縣城東北三十里的皎源山區,有一座聖水名山,山上有神龍洞,祠前有一池,水深莫測,春夏不溢,秋冬不涸。相傳與鄱陽湖相通,池內有一尾四腳魚是龍的化身,祈求知縣大人上山求龍魚布雨。」  知縣聽後思考片刻,應聲許諾,吩咐差役帶好祭品,擇吉日上山求雨。縣太爺帶着一班人馬,浩浩蕩蕩來到山上,齋戒沐浴,入神龍祠誠心叩拜。拜畢,池水猛漲三尺,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躍然水上。頃刻,荷花開放,鮮艷奪目,一條四足小龍魚從荷花下面浮游上來,濺起朵朵浪花。小龍魚在荷花邊蹦了三下,便游到池邊,知縣甚喜,親自將龍魚撈起,裝入精製的玻璃瓶中,即刻打道回府。路上,大風驟起,烏雲壓頂,大雨傾盆而下。龍魚在縣衙供奉了三天,就下了三天雨,禾苗獲救,災難消除,轉歉為豐,百姓喜笑顏開。  時隔三年,波陽一帶又遇乾旱,民不聊生,農戶只得外出乞討度日。原任縣官貪財害命,欺壓百姓,被皇上削職為民。新任縣官善為民分憂,得到百姓擁戴。他着令尋找名山聖地,求神庇佑,仍大旱無雨。縣官為此食不香,睡不安。   一日夜晚,縣官坐在太師椅上冥思苦想。突然,一陣涼風吹來,使得縣官朦朦入睡。夢中,只見一位美貌女子飄然從天而降,對縣官說:「要救災,必至安義聖水名山,山上有聖水塘,塘中有小龍魚能興風布雨,大人前往祭祀,定能消災化難。」說罷,化作一縷輕煙飄然而去。知縣驚醒,知是神仙託夢。黎明,殺豬宰羊,知縣親率三十名差役,按仙女指點,啟程前往安義。到得聖水名山,設壇祭神。儀畢回程,走出兩里左右,只見山頂烏雲密布,狂風驟起。剎時,天昏地暗,一聲炸雷,大雨從天而降,知縣等人行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他們在雨中穿行,但身上並未淋着一點雨水。波陽百姓喜迎甘霖,家家戶戶一片歡騰,許多在外乞討的災民紛紛返回故里,重操犁耙,精心耕作。  此後,每逢乾旱,前往聖水堂求雨的人群絡繹不絕,真可謂:龍魚布雨,有求必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