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公會基督教堂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聖公會基督教堂舊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沙面街鵝潭社區沙面南街60號,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是遺存至今、難得的沙面早期建築物。教堂坐北朝南,磚、木、鋼結構,局部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羅馬式風格,占地面積310平方米。

教堂簡介

教堂的大堂平面為大長方形,長邊南北向。塔樓首層平面為小正方形,以上各層為八邊形。大堂在北,塔樓首層是大堂的門廊,東、西、南三面都有拱門出入。大堂為一層,雙坡屋頂,屋頂下有夾層。塔樓有四層,頂層原是鐘樓,現大鐘已不存。塔樓的第三層有洞口通向大堂的夾層,夾層有洞口爬到祭壇上面較低的夾層。大堂內部空間較大,兩側牆各開5個高大的半圓拱頂的長窗。

大堂前後牆和側牆轉角處都有高大的古典愛奧尼壁柱。正中祭壇後牆開三個並列的尖拱頂長窗,中間窗較高。帶有券心石的大圓拱洞口將祭壇與聽從席分隔,祭壇兩側房各有一門通室外。大堂的夾層原為木結構,現改為鋼筋混凝土屋架屋面板和反梁樓板。大堂在牆體和平頂交界的弧形天花上開圓洞,在夾層樓板正對天花圓洞開方洞,又在側牆頂對着天花圓洞開圓洞。塔樓頂部是古羅馬式穹窿頂,頂端用小方樓支撐十字架收口。大堂南北山牆都採用羅馬古典大尖山花,檐口底用密排小齒飾,轉角用角隅石裝飾。整個教堂比例恰當,造型穩重,反映了基督教建築簡潔和開放的特徵。

教堂現為廣東省基督教協會使用,保存完好,對研究廣州建築風格演變及宗教交流史有較高歷史價值。1996年11月,作為「廣州沙面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起源於古代羅馬建築[1],就像「羅曼語」從羅馬語中發展出來的語言一樣,它通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狀,有一座長的宮殿、兩間短的耳堂和一間半圓形的後殿,屋頂、門道和小窗都有一個圓弧形的拱環。羅馬式建築中最有名的是比薩的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2]。它的藝術價值在意大利得以發展,11世紀到12世紀的時候傳播到德意志、諾曼底和英格蘭,除了模仿之外,還具有大膽的創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