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人言,不可斷(寶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人言,不可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聖人言,不可斷》中國當代作家寶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聖人言,不可斷

曾仕強老師說,「論語」的「論」應讀為論證的論,是孔子與弟子們討論論辯的記錄,是結論性的論斷。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論語》被稱為儒家之經,被奉為至理名言。我們在理解聖人之言時,應因文得意,不可因句得意,不可斷章取義。我題目上所說「聖人言,不可斷」即是此意。

試說兩例:

我們常說的「言必信,行必果」,即是聖人所言,且為大家奉為圭臬。言而有信,行必有果,多麼好的君子之言,高尚之行呀。不僅人人掛在口邊,就是中學生也是常常背誦應考的。

可是,如果你再仔細想想,或者推理一下,什麼言都要誠信嗎?什麼行都要結果嗎?如果非禮之言呢?如果非禮之行呢?如果一個人醉酒之後大話凶話出來,難道我們要他「信」和「果」嗎?這時你或許會嚇出一身冷汗來。所以,從邏輯上來說,這話也是不周全的。

孔老夫子是這麼說的嗎?

這時你再去讀讀《論語·子路》篇,品味品味老夫子的原話,你就會理解他老人家的本意了。原來我們常說的這句話只是其中一句,不是其完整意思。

我們且來讀讀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原來老夫子是在和子貢討論「士」的問題,對於「士」,老夫子提出三個標準,而「言必信,行必果」是其第三個標準之一部分,是不完整的。這「言必信,行必果」怎麼就不可以呢?老夫子怎麼給它一句「硜硜然小人哉」的結論呢?我們來看「硜硜然」的意思,「硜硜然」,淺薄固執的樣子,看來不是老夫子所真正認可的。「小人哉」,老夫子肯定了它不是君子之行,而是「小人」之行。當然,「小人」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罵人的話,應該是指一般的人,凡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意思是說出的話就要信守承諾,做事一定要有結果,這是固執的小人行為。老夫子的態度很清楚,他不太肯定「言必信,行必果」,更不認為是君子之行。他不否定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而是教育人們要學會變通,不要死守一個道理。善意的謊言也是誠信的開頭。

或許孟子和後世的聖賢太熱愛孔子了,把孔老夫子的話斷開來理解,而且流傳了千年。

再有一例: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最常見的解釋是,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意思是說老夫子對「道」的熱愛,以至於到了一旦聽說了道理,當晚死去也值得的程度。

可是,冷靜下來想一想,整部《論語》中老夫子說過這樣過頭的話嗎?人生的道理,社會之道,國家之道,該有多少啊,而且老夫子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人生道理,如果他老人家每聽到一個道理就去死上一回,那肯定就不會是我們心目中的聖人了。這是我近一段時間對於「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的疑問,也沒查到相關的讓我信服的解釋,在此談一下個人理解,以此求教於方家。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處在《論語·里仁》,本章是討論「仁」的問題。他討論了仁與不仁的問題,仁者愛人的問題,仁與富貴貧賤的問題,仁志與行的問題,通過人的過錯可以推知其人有無仁德的問題,到這裡老夫子忽然說出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為什麼在此說出如此過頭的話呢?

我以為這裡夫子強調了兩個問題,一是「知」的問題,一是「行」的問題,他認為這二者是一體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道」,一個是「死」。什麼事可以以死來言之呢?什麼事可以讓聖人以死言之呢?看來應該不能是一般的道理。根據前文所說內容,應該是他一生為之努力的「仁」道。那麼,他自己的學說,怎麼會甘願聞之而死呢?說不通。於此,我個人理解為是「道」是「道行」,也就是「朝聞道行」「夕死可矣」。就是聽到仁道在社會上推行了,實行了,人們踐行了,社會風氣要大變轉好了,他老人家無比高興,由此發出了「夕死可矣」的感慨,看似過頭,實則高興至極。這是我的理解之一。

其二呢,如果站在老夫子特別喜歡學習別人學說的立場上來看「夕死可矣」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夕死(之),可矣」。就是說老夫子愛好學習人生大道,要求學生也如此熱愛,一旦聽說了人生或者社會治理的大「道」,不顧性命地去堅持它,實踐它,就可以了。這裡的「死」不作死亡講,而是作為死的另一個意項「不顧性命」來理解。這是說老夫子不僅注重「道」之「知」,還注重「道」之「行」,知行合一,理論落實於實踐。這也似乎是老夫子的本來之意。

本人才疏學淺,見解不深。寫成文字,意在拋磚引玉。借自己的一點疑問,向大家表達聖人之言萬不可斷章取義之意。[1]

作者簡介

寶棟,高中語文教師,作品見諸網絡300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