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爾扈特部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爾扈特部,清代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翁罕後裔。原遊牧於塔爾巴哈台附近的雅爾地區,17世紀30年代,其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因與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曾遣使向清朝政府進表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出圖理琛使團,途經西伯利亞,兩年後至伏爾加河下游,訪察土爾扈特部。

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爾扈特汗敦羅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羅斯,歷時三載,到達北京,向乾隆帝呈獻貢品、方物、弓箭袋等。

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領17萬族人東歸(土爾扈特部東歸),最後約4萬3千人成功到達伊犁。 [1]

簡介

土爾扈特人自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後,不斷反抗俄羅斯帝國的侵略與奴役。

17世紀60年代,俄國著名農民領袖拉辛領導俄國頓河農民起義後,伏爾加河兩岸土爾扈特人民紛起響應。

17世紀末,土爾扈特著名首領阿玉奇汗率領部眾積極支持巴什基爾人的起義。

18世紀初,土爾扈特人民仍不斷掀起武裝起義,反抗沙俄在伏爾加流域的統治。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維護民族獨立,率領部眾發動了武裝起義,並衝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

清廷對土爾扈特部返歸祖國的愛國正義行動十分重視。乾隆帝在熱河木蘭圍場的伊綿峪和避暑山莊多次接見、宴請渥巴錫等首領,對其部眾也給以牛羊糧食、衣裘廬帳。

親撰《土爾扈特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文兩篇,立碑於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內。同時封渥巴錫為卓哩克圖汗,其餘大小首領也分別給予封爵。分土爾扈特為新、舊兩部,舊土爾扈特由渥巴錫統領,分東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爾扈特由另一首領舍楞統領,分二旗。對土爾扈特部牧地也作了妥善安排。

生活在國外的土爾扈特人稱為「卡爾梅克人」(突厥語意為留下來的人),大部分聚居在俄國境內(居卡爾梅克共和國),少部分聚居在美國、法國、蒙古、瑞典等國家,零星居住在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的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

零星居住在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德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的土爾扈特人,他們有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末期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有的藉口回到祖國親人那兒去,取得簽證出蘇聯的(見A?多爾濟著《卡爾梅克人概略》第3頁)。

當時中國新疆伊犁正在進行三區革命,國內抗日戰爭到了最後最艱苦階段,以後中國內戰又起,他們就沒有回到中國,而是懷揣簽證,到了德國慕尼黑難民營,這些難民,以後輾轉到了各國,成了這些國家的新移民。

他們第二代、第三代已經成了所在國的一員,但仍然信仰藏傳佛教,一些零星散居在各國的土爾扈特人很少有改變宗教信仰的。究其原因,一是怕忘掉了祖宗,二是怕祖國的神忘掉了他們。在這種心理中,他們一般在家供佛念經,有條件的還自建喇嘛昭供佛。零散居住在各國的土爾扈特人一般從事經商。散居的土爾扈特人為3000多人。

從當今土爾扈特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況看可以稱其為世界性的民族,生活在國外的土爾扈特人總數為80000餘人,多數人信仰藏傳佛教,並有自己的喇嘛昭,大部分已經不從事畜牧業。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