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圖片來自ETtoday新聞雲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位於台灣台東縣 達仁鄉土坂部落 。該校學生多數為排灣族學生。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105學年度起開始籌備推動實驗教育計畫,106學年度(106年8月)正式實施,以排灣族文化為學校教育理念,並以學力提升、文化紮根及語言復振三大目標為教育主軸,期盼透過教育課程改變,培育出排灣族未來的繼承人。此外,土坂VUSAM小學除族語課之外,規劃每學期一週的排灣族語言巢課程,全校師生以排灣語為主要溝通語言,讓語言在課堂裡、在生活裡發生。土坂國小查馬克.發立帝校長希望未來能結合全體師生、教育主管機關與各界的力量,繼續帶領學校邁向高峰,成為耀眼的臺灣教育之光。 [1]

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教育部推動「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其中台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透過諮詢部落耆老、探究部落史料,確保家屋規模及形式正確,盡可能地使用在地自然建材、傳統建築工會,復刻原住民族祖先們的智慧,並在校園內透過空間規畫使用在地自然建材和傳統工法,復刻出排灣族傳統家屋,作為課程學習場域,讓學生對排灣族的傳統家屋文化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及融合。

其中,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創新課程以排灣族歲時祭儀為主軸發展四大文化主題課程:maljeveq(五年祭)、masuvaqu(小米季)、qemaljup(狩獵季)、pavaung(捕魚季)之知識架構與文化內涵,並分析國小數學領域課程分年細目表及概念,結合文化知識與數學知識,發展獨一無二之排灣族數學課程。形成該校的教學特色並吸引更多的校際交流及推廣,一舉數得。[2]


而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所在的土坂部落(Tjuabarh),被譽為毛蟹的故鄉,因此可以看到路旁山壁上有許多毛蟹的石板裝飾。而部落街道的圍牆處處塗滿傳統排灣族紋飾,且居民的住所也充斥著排灣族的木雕裝飾。在部落,會發現這裡每一處的雕塑工藝、一草一木,皆能深切感受到屬於排灣族獨特而充滿文化底蘊的一面。[3]透過慢遊或導覽,更可進一步了解排灣族的部落文化。也因此吸引許多旅人前往一探究竟。[4]


景點介紹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一景
圖片來自ETtoday新聞雲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的前身為噶媽教育所創立於 1910 年,為土坂國小之前身。民 35 年達仁設鄉,學校改名為「臺東縣達仁鄉中心國民學校」,次(民 36)年再改名為「土坂國民學校」。民 57 年改制為土坂國民小學,並於民 106 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土坂,tjuabal,在排灣族語為「豐饒之地」,也是全臺唯一保存完整五年祭傳統祭儀的部落。2017 年,土坂國小正式轉型為「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後,也是全台最早啟動排灣族文化實驗課程的小學。學校課程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結合部落文化分為四大主題:漁獵祭、收穫祭、五年祭、狩獵祭,再各自擬定文化、制度、生態、藝術人文等面向,在 108 課綱基礎上適時補充教材。[5]

土坂國小自從2017年轉型為「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除了設計跨領域的文化本位教材,老師們也配合節慶、祭典等主題,自編朗朗上口的族語歌謠及唸謠,製作「族語存摺」加深詞彙印象,並配合世界母語日,規劃族語競賽等活動,推動語言復振與文化傳承。土坂VUSAM小學以排灣族歲時祭儀為主軸,依時序推動五年祭、小米季、狩獵季、捕魚季等4大文化主題課程。學校營造出排灣文化的氛圍,讓孩子及家長們都很喜歡,母語也能落實在部分課堂。此種類似「沉浸式教學」不僅能更深入的導引學生融入課程情境之中,對於部落文化的紮根,更是助益頗深。也因此吸引許多學校單位前來觀摩與學習。[6]


而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所在的土板村因地理環境之故,物產頗為豐隆,除了盛產毛蟹及過山蝦外,包括小米南瓜紅藜樹豆芋頭地瓜等農產品;另有特殊的文化街景及尚待開發之溫泉景觀等,都吸引許多旅人前往一探究竟。此外,土坂部落中有幾家餐飲店,但住宿的地方不多,建議可往金崙或大武市區走走,會有較多的選擇。金崙一帶同時也是臺東著名的泡湯區,有許多提供泡湯的民宿可選擇。[7]


全國第一所成立的排灣族文化實驗小學

全國第一所成立的排灣族文化實驗小學
圖片來自ETtoday新聞雲

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是全國第一所成立的排灣族文化實驗小學,也是實驗三法實施後,台東縣第一所的文化實驗小學。該校以排灣族歲時祭儀為主軸,依時序推動五年祭、小米季、狩獵季、捕魚季等4大文化主題課程,每位學生像是vusam的種子,透過教育來種下紮根。[8]

其中,除了上述的主題課程外,教學內容包含族語與文學、傳統生活技能、社會組織、藝術與樂舞、環境生態保育、部落倫理與禁忌、部落歷史與族群關係及傳統信仰與祭儀等,將課程與生活緊密結合;教學的場域延伸至戶外,例如在山林、河流、農地、獵場、祭場及部落頭目家等,由耆老帶領著學生實作體驗並認識傳統技藝及文化,課程生動有趣,能達寓教於樂效果。而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所推動的語言巢特色課程,活動期間學生只能以排灣族語溝通,並帶領學生體驗部落文化,但由於執行上的限制,轉型為文化跨領域課程,但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沉浸在學校的民族教育氛圍中。語言復振是土坂VUSAM小學推動實驗教育的主軸之一。除了既定的族語課之外,為了使族語進一步在課堂中、在生活裡發生,老師們也發展出多元的教學模式。找一些策略跟方法,讓孩子多練習、多方嘗試。也期許讓排灣族的文化能逐步往下紮根及傳承。 [9]


視頻

【2019「活力‧E起舞動」母語歌舞劇競賽-國小組-臺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 】

【土坂vusam文化實小-實驗教育紀錄片【vusam種子種下】理念發想篇12mins】

【台東縣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狩獵文化kadjunangan家族- What Do You See (繪本改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