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土地整理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目錄

名詞解釋

土地整理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土地整理是指為改變地塊零散、插花狀況,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改善環境,而採取的一整套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調整土地權屬的綜合措施。土地復墾是指對廢棄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的活動。土地開發是指對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過工程、生物或綜合的措施,使其成為可利用的或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較高的土地的過程。

進行土地整理的原因

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為了滿足人類對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人類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就不斷深化。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土地利用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出現了土地整理的概念,人們認為它最早出現在歐美發達國家,其實不然,我國早在唐末時期,封建地主的莊園經濟時期,就有豐富的土地整理內容。因此,土地整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土地整理有不同的內容及目的要求。

今天,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所承擔的土地整理任務,應該是在某個區域(一條流域、一個行政轄區、一個地貌單元)內,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措施(如土地產權的變更等)、工程措施(水、土、田、林、路的改變、修整、重劃等)和生物措施(如改土後增加地面覆蓋、改良土壤、調整植被組合等),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物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要求,並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給人們提供一個物質豐富、環境優美的生存環境。

土地整理的作用

土地整理是解決土地利用中存在問題的重要措施。我國農村地區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土地破碎度比較高,難以進行規模化經營;廢棄土地復墾率低;田坎、道路、溝渠密度大,占地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布局不合理,利用粗赦。我國村鎮建設用地總量是城市建設用地總量的4.6倍,農村居民點用地高達164萬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遠遠超過國家標準。據調查,全國因工礦生產建設挖損、塌陷和壓占廢棄的土地約400萬公頃,復墾可補充耕地的潛力約153萬公頃。目前我國廢棄土地復墾率僅占4%左右,而美國、澳大利亞復墾率已達85%以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決定了我國土地整理潛力巨大,任重道遠。

土地整理是補充耕地,促進實現耕地保護目標的重要手段。同時,在整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使基本農田有量有質,農業生產能力得到提高,是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整理事業的新思路。可以說,土地整理是耕地保護策略由單純型量保護向數量、質量、生態管護相結合轉變的助推器。

土地整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支撐。新農村建設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特別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土地整理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選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