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樂 - 彈撥樂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樂-彈撥樂器(100種中國符號-21)

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和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

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代的弦,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揚琴等等。[1]

彈撥樂器,大多以 彈片 或 指甲 撥弦來發出聲音。左右兩手皆有不少的技巧。

彈撥樂器的特色是餘音較短,聲音是顆粒狀的 ,所以必須以滾奏或是輪音來演奏長音。

可分為橫式及豎式兩大類:

橫式:古箏、古琴、揚琴等。[2]

豎式:柳琴、琵琶、三弦、阮咸等。

古箏

古箏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已經存在,用於原始的舞樂。

古箏是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因為發音箏箏的音響而得名,又因為春秋戰國時流行於秦國一帶,又稱秦箏。

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3]

古琴

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又稱瑤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4]

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5]

伯牙彈奏古琴,其意在高山,子期說:太美妙了,這首曲子所彈奏的正是高山的巍峨壯闊,這是仁者渾厚大氣的胸懷。伯牙又彈奏了另外一首琴曲,其意在流水。子期說:妙不可言啊,此曲所表現的是流水的流暢靈動,波瀾起伏,這正是智者所樂之水。

把琴曲幽微精妙的意旨一語道出,子期成為了與伯牙心心相映的知己知音。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6]

揚琴

是所有國樂器之中,「弦」最多的哦!亦有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稱呼(現代幾乎統一稱作「揚琴」),其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之特色。[7]

因為它的音色柔和優美,而且音律非常廣泛,又可以像鋼琴一般一手伴奏一手敲旋律,是一種很棒的樂器。

在國樂團裡還是編制為「擊弦樂器」。

柳琴

柳琴已成為一見很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在重奏、 協奏、合奏、輕音樂領奏中,都佔有重要地位,不僅能適應國樂團需要,而且在交響樂團中,也十分融洽、和諧。

起源於滿清的一種撥弦樂器,又名柳葉琴、小琵琶、土琵琶、聞子靈。[8]

柳琴外形像琵琶但略小,彈奏柳琴戲的柳琴為2弦7品,音域1個半八度,右手中指戴一竹筒或牛角筒「柳琴套」。是柳琴戲、泗州戲和亂彈的主要伴奏樂器。

近年來,柳琴成為民族樂團的高音樂器,開始出現專為柳琴而寫的獨奏曲、協奏曲。

琵琶

琵琶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主要彈撥樂器。琵琶本來叫作「枇杷」,最早是彈撥樂器的通稱。[9]

「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其外型與魯特琴及烏德琴類似,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中國古代記錄對它的起源有多種猜測,杜摯認為源自秦朝末年;劉熙認為這種樂器起源自遊牧的胡人。

三弦

張3根弦,故名「三弦」。或為秦朝樂器「弦鞀」所演變而成。[10]

其名最早出現於明楊慎《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於元時」。流行於中國北方的三弦稱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長122厘米,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三弦稱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一般長95厘米。

三弦音色獨特、鏗鏘有力,擅演繹有強烈地方風格和富戲劇性的旋律,適合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中擔當伴奏角色,但不太適宜在樂曲抒情部分使用。三弦在合奏中常用作充實中、低音聲部和加強節奏的效果,在演奏主旋律時亦有良好的效果。三弦獨特的音色較難和其他樂器融合,故在樂隊中一般多用做特色樂器使用。[11]

演奏方式

1三弦的演奏技巧與琵琶相近,演奏者一般佩戴假甲或使用撥子彈奏,令音色更突出、穿透力更強。

2右手的演奏技巧如彈、挑、雙彈、滾(單音、雙音、和弦)、掃、彿等。左手主要有銀、打、帶、滑音、泛音等,其中大滑音是很有特色的演奏技巧,另外還有雙音及和弦等演奏技巧。

阮咸

七賢中,嵇康阮籍都是音樂高手,但阮咸才是真正的音樂天才和大家。神一般的存在:竹林七賢之—阮咸(230-281 A.D.)。[12]

阮咸對當時的琵琶在形制和結構方面進行了很多的優化,高了音量、拓寬了音域,而且音色優美動聽,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阮咸還豐富了樂器的表演技巧,並專門為他創作作品。

正因如此,後人將其改造後的琵琶稱為「阮咸」——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用人名命名的樂器![13]

現製的阮咸,以檀木為側框,以桐木為琴面,圓胴較厚,頸桿比較長,有十七品、二十四品,設有四條絃,兩條絃同定音,轉調時,空弦定音以此類推。[14]

阮咸經由改良之後,現在有大阮、中阮、小阮三種規格,也就形成低音阮、中音阮、高音阮之分。

視訊

【古琴Guqin】《梅花三弄》


【琵琶pipa】煙花易冷-音若子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