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圓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圓鼓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圓鼓

別 名;抬鼓

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

鼓面直徑;30厘米~45厘米

圓鼓滿族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滿語稱銅肯,又稱抬鼓。朝鮮族又稱扁鼓、民鼓。 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盛行。[1]

歷史背景

圓鼓原為滿族薩滿教祭祀活動中使用的伴奏樂器。《滿族祭神祭天典禮》中有:「其鼓別有 手鼓、架鼓,俱系主家自擊。緊緩一以薩嗎(滿)鼓聲為應。」歷史較為久遠。

特徵

滿族的圓鼓,形如短桶狀,鼓框木製,兩端蒙以馬皮或驢皮為面,皮面邊緣穿有等距小孔,用皮繩或麻繩交插穿入小孔中,勒緊皮面使其固定於鼓框兩端,鼓皮張力可調。鼓面直徑30厘米、鼓框高25厘米。

朝鮮族的圓鼓,外形呈扁圓形,故有扁鼓之稱。鼓框木製,兩面蒙以牛皮或羊皮,先將皮面縫於圓形藤圈之上,用繩索交插穿入兩藤圈中,勒緊繩索使兩端鼓面繃緊,余繩纏繞於鼓框中部,鼓皮張力可鬆緊,音高可調。鼓面直徑30厘米~45厘米、鼓框高15厘米~20厘米,鼓框塗以紅漆,描繪金色花卉圖案,並使用紅色線繩勒緊鼓皮。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朝鮮族圓鼓、鼓框用多層板烘烤彎曲定形而成,鼓框直徑37厘米、鼓框高17厘米、框壁厚1厘米,兩端蒙以牛皮,皮面縫在兩個直徑42厘米藤圈上,用紅線繩穿入藤圈勒緊使鼓皮繃緊。鼓身塗以紅漆,製作工藝精細。此鼓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

演奏時,滿族民間多將圓鼓置於兩膝間,以手指或手掌擊奏。薩滿表演時,則由人肩抬圓鼓 或將鼓置於木架上演奏;朝鮮族民間多在圓鼓框上纏捆紅布帶,將鼓豎掛於胸前,左手拍擊左邊鼓面,右手執木棰敲擊右邊鼓面或鼓邊。發音柔和響亮,無固定音高。演奏風格與杖鼓近似,節奏變化較多。演奏者情緒激動時,上下飛動鼓棰,表情幽默、活潑。也可將圓鼓置於左腳背上,以伸屈左腳控制擊鼓部位,左手扶鼓,右手拍擊或執棰擊奏。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朝鮮族的圓鼓,經常與杖鼓筒簫一起合奏,並在民間樂隊中居於領奏地位,除用於演奏外,它還是民間舞蹈的道具,表演時奏者邊擊邊舞。圓鼓已成為節日、假日和喜慶場合離不開的節奏性樂器。

相關視頻

京西太平鼓-圓鼓接拉抽屜鼓點

參考資料

  1. 圓鼓 , 漢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