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圓者,別名黃芩,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氣味 (根)苦、平、無毒(一稱大寒)。[1]
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黃芩更多
「釋名」腐腸(《本經》)、空腸(《別錄》)、內虛(《別錄》)、妒婦(《吳普》)、經芩 (《別錄》)、黃文(《別錄》)、印頭(《吳普》)、苦督郵(《記事》),內實者名子芩(弘景)條芩(《綱目》)、 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曰∶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時珍曰∶芩,《說文》作 ,謂其色黃也。
或雲芩者,黔也,黔乃 黃黑之色也。
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
妒 婦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
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 內實而深黃。
「集解」《別錄》曰∶黃芩,生秭歸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陰乾。
弘景曰∶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堅實者好。
俗方多用, 道家不須。恭曰∶今出宜州、 州、涇州者,佳。兗州大實亦好,名 尾芩。
頌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箸,
葉從地四面作叢生, 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
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 長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吳普本草》雲∶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其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2]
四 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采,與今所說有小異也。
主要價值
主治 1、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女帶下、手足寒熱,宜服"三黃丸"。隨季節而不同。
按上列三藥的右諏,春季用量是:四兩一三兩一四兩;夏季是:
六兩一一兩一七兩;秋季是:六兩一三兩一三兩;冬季是:三兩一五兩一二兩。
配好後搗碎和蜜做成丸子,如烏豆大。每服五丸,漸增至七丸。一天服三次。
一月後病癒。久服使人健壯。
2、胸部積熱。用黃芩、黃連、黃櫱,等分為末。
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開水送下。此方名"三補丸"。
3、膚熱如火燒,骨蒸(結核)痰嗽等。用黃芩一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4、肝熱生翳。用黃芩一兩、淡豉三兩,共研為末。
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着吃,溫湯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5、吐血、鼻血、下血。黃芩一兩,研末,每取三錢,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溫服。
6、血淋熱痛。用黃芩一兩,水煎,熱服。
7、婦女絕經期的年齡已過,仍有月經或月經過多。
用黃芩心二兩,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細,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8、安胎清熱。用芩、白朮,等分為末,調米湯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磅下。藥中加神曲亦可。
9、產後血渴,飲水不止。用黃芩、麥門冬,等分為末,水煎,溫服。
附方 黃芩的主要功用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本品"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芩
學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管狀花目
科:唇形科
亞科:黃芩亞科
屬:黃芩屬
種:芩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肉質,徑達2厘米,伸長而分枝。
莖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厘米,基部徑2.5-3毫米,鈍四棱形,
具細條紋,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帶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
寬(0.3)0.5-1.2厘米,頂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上面暗綠色,
無毛或疏被貼生至開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較淡,無毛或沿中脈疏被微柔毛,
密被下陷的腺點,側脈4對,與中脈上面下陷下面凸出;葉柄短,長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清熱燥濕
黃芩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因此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
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
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
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涼血安胎
黃芩治療孕婦的胎動不安,涼血安胎。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起到保胎的作用。
主治溫熱病
黃芩主治溫熱病,溫熱病特殊性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快、變證多 ,除必具發熱外,大多熱勢較高。服用黃芩,能夠緩解病情。
參考來源
- ↑ 腐腸是什麼意思|,漢語詞典
- ↑ 《吳普本草》 - 中醫書籍- ,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