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人生,職業成就事業(4)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玄奘精神 第81節:第十二章 圓滿人生,職業成就事業(4),原材料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個譯經工程的核心部分,就是玄奘不遠萬里從印度帶回來的珍貴佛經。
原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和事業,職業是手段,事業是追求;對玄奘而言,他的職業是一名僧人,他的事業則是取得真經、弘法蒼生,把職業和事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在之前的故事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佛學造詣精深、人格品質高尚的玄奘,但是人永遠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沒有李大亮、獨孤達、李昌、王祥、麴文泰、葉護可汗、鳩摩羅王、戒日王、唐太宗這些世俗權力者的介入,玄奘也許能夠達成前往西天取經的願望,但取經本身的過程、規模、影響力、歷史意義,決不可能像現在這般輝煌而精彩。玄奘的成功是他一個人的成功,也是那個時代的成功,更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大致可以概括為四點:
精深的佛學造詣;
高尚的人格品質;
熟練的人際手段;
出色的管理能力。
前三點,我們能夠在一系列的故事中清楚的看到,第四點,似乎不那麼明顯--玄奘既不是國王又不是官員,也無需為大大小小的瑣事操心,何來管理能力一說?
有過遠足經驗的人都知道,團隊出遊,最難的不是如何克服環境和生活上的困難,而是協調人際關係,尤其在野外,如何磨合隊伍帶領大家朝既定的目標前進,才是最能考驗領導者能力的地方。玄奘的取經隊伍也是如此。離開高昌國後,玄奘就不再是獨自前行,不論是嚮導、僧人、使者還是苦力,都需要隊伍的首領--玄奘,來明確方向、安排行程、分配物資,處理沿途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危險。
在這個過程中,某一個人的聲望、地位、武力有時並不能起到決定作用,就像在沙漠裡,在遇到暴風雪或嚴重缺少水源補給的惡劣環境下,團隊成員的信心和凝聚力會隨之減弱,甚至崩潰,這就需要首領用各種手段來解決問題,鼓勵大家繼續往前走。
翻越凌山時,玄奘的隊伍遭受到了嚴重的人員和物資損失,但是這支隊伍始終沒有因為管理不善和內部矛盾而出現叛逃、內訌、譁變等狀況。這對一個僧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尤其在歸國途中,玄奘隊伍的規模更大、人數更多、成員組成更加複雜,攜帶的物資成千上萬,而且更加貴重,管理難度更大,但是玄奘做得比很多國家的使節都要好,帶着這支龐大的"觀光團"加"使節團"順利的回到了大唐。
光有手段沒有人格很難帶隊,那只能維持表面的平靜;光有好人品也帶不了隊伍,老好人往往缺少臨場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團隊的凝聚力和協調性是能力、威望、人格、手段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要素,玄奘恰恰都具備了。
對玄奘來說,取經和歸國兩段旅程中對隊伍的管理也許並非刻意,只是一種需要,只是在實際中順便鍛煉了自己的領導能力;那麼在歸國後,在面對弘福寺內如山般堆積的珍貴經卷的時候,他感到了壓力,感到自己必需組建一支高水平的譯經隊伍,才能又快又好的把它們翻譯出來,弘法蒼生。
所以,玄奘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藉助官方的力量在弘福寺內組織一次規模龐大的譯經工程;而這次龐大的譯經工程,恰好是玄奘展現出色管理能力的最好平台。那麼,進行一項工程需要哪些條件呢?
原材料、人才、現場管理、規章制度,缺一不可。
一、原材料。
這裡的原材料,既是指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也包括場地、資金、衣食等譯經者必需的生活和工作保障。場地,就是當時長安最大的寺院弘福寺,由於與皇家關係密切,又有官府派兵把守,所以一般人很難打擾到整個譯經工作。譯經不但需要人力,還需要巨大的物力財力支持,衣食和辦公耗材這些最起碼的東西,唐太宗已明令由房玄齡全權負責,一切費用由朝廷出資,所以也不存在問題。
原材料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個譯經工程的核心部分,就是玄奘不遠萬里從印度帶回來的珍貴佛經。
在翻譯中,並不是所有著作都是由原著的語言直譯過來,比如一部小說,作者是法國人,但在傳入中國的時候,譯者卻是從它的英語版本翻譯成中文,由於語法和翻譯習慣的原因,這當中就有可能出現語句和意思上的偏差,唐初中原地區流傳的佛經也存在這個問題。佛教在兩漢之際由西域傳入中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融合交流,在隋唐之際呈現出一種混亂有待整合的格局。這既是玄奘西行取經的初衷,也是佛經在流傳翻譯過程中造成的必然結果。[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