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圓明園的大水法(王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圓明園的大水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圓明園的大水法》中國當代作家王國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圓明園的大水法

圓明園的大水法,只剩了一小堆的斷壁殘垣。但僅這一點斷壁殘垣,便可見非常驚艷的石質藝術。想其建築的藝術元素,主要是以石的雕刻來展示,所思所構所為,無疑是用盡了古中國石雕的高超技藝和非凡構思,歷時數千載,那旖旎如琢如磨,似乎在時時刻刻昭示着什麼,提醒着什麼。這又是人為的寄託鐫刻在自然上,共同交織着的一種永恆。

總想,佇立在歷史的蒼穹下,靠近它,體悟,那線條間的褶皺,兜了千年的風塵,掩了萬年的傷痕。夕陽的光束,掛在凹凸處,帶了你的幽思,去了遙遠的地方。仿佛回顧一場歷史的盛時,或者一段亘古的愛,一時間回不來的思,令你傷懷於天地之間的某個人物,凝凍他身上最閃耀最傷痛的部分。唐風的放懷,宋調的幽情;唐太宗的胸襟,宋太祖的智慧;李白的不羈,李煜的遺恨;易安的幽懷,昭君的悲憫……人文的落葉在秋色里金黃,在冬雪裡埋葬。生命在這裡旖旎、凝固,在那一條紋路上緩緩遊動。死亡在這裡誕生,跳出了生的樊籬,是否可以尋覓到自己的瘦影,或者他人的影蹤呢?或者,循着那蜿蜒,和着節律淺唱,尋根,尋一樣意象內時間外的美麗起點,與其說是畏懼已死,不如說是為了將死。石上的符號似乎在那裡作如是說。

石之紋飾起於民,生於民,歸於民。古中國的民間,石之藝術也是處處可見的。

農家器具石器居多。從家用儲糧的石筒、石庫,磨麵的碾,舂米的石臼,儲水的水槽,飼養牲口的石槽、石缽,到炕頭拴孩子的石獅,這些家常家什,幾乎都飾以簡單的紋。雖然那紋只是簡單的直線、斜線、弧線,一朵卑微的花,一株稚嫩的草,但那是民間最樸素的審美情趣,是簡單而又繁忙的農耕生活下一點對於美的簡單追求,一點對於生存的慰藉。

西北地區的不少農村,至今仍然可見這些遺物。他們雖然大多被拋置於某個積塵的角落,但仍可看出其上的紋飾。這些紋飾都極其簡潔、潦草、明快,粗糲而沒有構想,反顯出它的古拙和平實,以及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態。線條是通身的,直的、斜的、交錯的,沒有明顯的界線。石面凹凸不平,很粗糲,但似乎更有原始感和自然感。見過一個飼養牲口的方形石槽,疙里疙瘩的,只有一個面較平整,上面雕了一根枝,枝頭挑着一朵蓮花,枝上光光的,沒有一片葉,花瓣已很鈍,砂質的粗石顆粒,微黃,歲月的印記都可見。農人用了它,給自家的雞狗飼食。站在一旁,細細打量,那朵蓮生在哪片山林的水塘?水塘里的故事因何在這裡上演?

最精美的石紋,在曲阜孔廟。孔聖人享有了和皇上一樣的尊貴和禮遇,其廟堂石上的紋飾規格自然不亞於故宮,可見的每一處樑柱、圍欄、牆沿、碑石、香爐、門檻、石階,都飾以精美絕倫的花紋,有陰刻,有陽刻,有浮雕,有鏤空。龍是凌空飛翔的,魚是跳躍的,水是流動的,雲是飄悠的,花兒是開放的。那些魚龍的眼睛似乎和你對視,那些浪花在飛濺,濕漉漉的,那些花兒生動到伸手可摘……大成殿前院,置一石香爐,約一米五高,從基座到爐柱、爐身、爐盆,通體上下,一層一層密密地雕滿了紋。游龍纏繞其身,一片雲水飄搖,魚鳥花草縈繞。一個香爐,幾乎將所有的紋飾擁有,所有的祥瑞鑲綴,其精美和生動,令人驚嘆。

由此可見,亘古不變的是草民最美好的情思,他們終將自己最美好的崇尚和願景都表達在了最神聖的人身上,將自己永久的愛融匯於最值得他們愛的人身上,神化他,懷念他,在美的圖畫裡熔鑄他們的永恆信念,賦予藝術而高蹈。這是一種真正的回歸,是形與靈的完美統一

[1]

作者簡介

王國華,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