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防工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防工業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國防工業

別稱: 軍事工業

性質: 國防經濟的核心

國防工業,亦稱"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的對稱。指直接為國防建設服務,並直接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及部分給養的工業生產部門。其產品主要有武器裝備、國防運輸工具、偵察手段、軍事通訊聯絡和指揮系統裝備及軍用給養工業產品等。國防工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且發展規模、速度必須與一定時期國際環境及國內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相適應。國防工業必須堅持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並建立起與這一方針相適應的生產體系。[1]

簡介

國防工業,包括武器裝備、國防交通工具、偵察手段設備、軍事通訊聯絡和指揮系統設備、軍用紡織品等生產部門。一般特點是:耗資巨大,系統複雜,保密性強,技術上處於"高、精、尖"領先地位,對於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工業體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的發展取決於國家的安全需要,並依賴於國民經濟基礎,故國家經濟實力和基礎工業的現代化是國防工業現代化的前提。而國防工業的發展又在技術、基礎材料上帶動國家民用工業的發展。在非戰爭時期,國防工業轉向民用產品生產,會迅速提高工業生產能力、滿足工業產品消費市場的需求。

工業基礎

國防工業的發展有賴於整於國民經濟,特別是基礎工業的發展。它是根據戰爭的需要、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古代的一段很長時間內,武器都是靠手工生產的。到18世紀末,出現了生產槍炮、彈藥的工廠。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生產力的不斷增長,戰爭規模日益擴大,武器威力大大提高,彈藥消耗迅速增加,軍事工業開始作為一個工業門類出現於各工業國,並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的軍事工業產值已占其整個工業產值的15-2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軍事工業產值的比重則上升到35-60%以上。同時,由於軍事上的需要,他們都集中最優秀的科學技術人員,採用最先進的手段去研究新的武器裝備和解決戰爭中出現的難題,從而使軍事工業擁有最尖端的技術設備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很多新技術首先在軍事工業得到突破和應用。例如聲納雷達噴氣式飛機導彈原子彈,以及電子計算機火箭核能技術等。50年代出現了核工業和航天工業,電子技術逐步滲透到各個領域。軍事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引起了世界新的技術革命;也使軍事工業從結構到內容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發展成為幾乎包括所有尖端技術及其他高技術的一個知識最密集的工業門類。軍事工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

各個國家軍事工業的發展是受其政治和經濟制度制約的。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發展軍事工業的目的與手段是不同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都力圖在軍事上取得優勢,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軍事工業的規模有增無減,加劇了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為了牟取暴利和轉嫁經濟危機,輸出軍火已經成為某些大國之間國際貿易競爭的重要方面。80年代初,世界軍火貿易額高達440億美元,其中美蘇兩國即占70.7%。一些經濟發達國家也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而且運用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術優勢,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武器裝備,進入世界軍火市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武器裝備主要靠進口,有的則在發展軍事工業中受到超級大國的干涉或控制。

發展意義

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國防工業是為了反對擴張與侵略,保衛領土完整和獨立安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僅有一些生產輕武器和彈藥的小型工廠。建國以後,國防工業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從仿製到自行研製,逐步建立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的教學、科研、試製和生產能力的國防工業體系。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一貫反對霸權主義,自己不會也不可能參加軍備競賽。中國根據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合理地安排國防工業所占的比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發展國防工業。在必要與可能的情況下,也引進國外先進的軍事技術。同時,本着"軍民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國防工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使國防工業既能為國防現代化服務,又能對國民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