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是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推出的一項新的舉措。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繼深圳等第一批經濟特區後建立的第二批經濟特區,亦即中國的「新特區」。
國務院已經先後批准了12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此外,國務院還設立多種區別於「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試驗區,如金融試驗區:浙江省溫州市、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福建省泉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山東省青島市,以及廣東汕頭華僑試驗區和江蘇南通、 廣西東興、內蒙古滿洲里、雲南瑞麗市國家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標誌着中國進入新一輪改革時期。[1]
定義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了區別於1980年代的經濟特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常被稱為「新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內在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國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動力,以全方位改革試點為主要特徵,對全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實驗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除了具有 「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內涵,還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革,是一項以全面制度體制建設的方式推進改革的系統過程。
意義
國家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新思維、新思想、新路徑、新模式和新道路,通過選擇一批有特點和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綜合配套改革,以期為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經驗和思路。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應對特殊的經濟發展環境做出的現實選擇,它的提出必將對未來改革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的核心在於「綜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變多年形成的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觀,要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鄉關係、土地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推進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我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戰略部署。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能夠合理解決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和配套性,增強各方面、各領域、各層次改革的協調性、聯動性和配套性,有利於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家選擇一些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一方面可以以試點地區為載體,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共性難題結合起來,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國其他地區的綜合改革起示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制在一定區域之內,平穩有序推進改革進程。
12個新特區
上海浦東新區:2005年6月批准成立的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浦東試驗區着重探討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希望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它方面改革結合起來,探索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點,從浦東新區政府職能轉變、央行二總部設在浦東等具體事件上都有所體現。
天津濱海新區:2006年5月設立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探討的則是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推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重慶市、成都市:2007年6月批准設立的重慶市和成都市(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則是為了探索改變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希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使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在各個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平等的權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
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2007年12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洲、湘潭(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名稱圍繞「兩型社會」,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希望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深圳市:2009年5月初《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覆通過,深圳成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個方案提出了深圳「爭當科學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自主創新領先區、現代產業集聚區、粵港澳合作先導區、法制建設模範區,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目標定位,在中國做具有特色的「新特區」。
瀋陽經濟區:2010年4月6日批准的瀋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發展、企業重組、科技研發、金融創新四個方面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緊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主題率先突破;配套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城鄉統籌、對外開放、行政管理等體制機制創新,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支撐平台和配套措施。
山西省:2010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設立的第九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我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務院在批覆直轄市重慶之後,首次批覆一個省的全部地區為綜改區,同時也是地域面積最大的綜改區。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山西省設立國家級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步伐,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義烏市:2011年3月4日,國務院已發文批覆同意實施《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提出建立新型貿易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強義烏市場建設、探索現代流通新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開拓國際市場、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壁壘等方面的主要試點任務,並進一步提出優化國際貿易發展環境、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構築區域合作優勢和新型公共服務體系等保障措施。明確義烏試點的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新型貿易體制框架;到2020年,率先實現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義烏在國際貿易中的戰略地位,使義烏成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示範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國際商貿名城。
廈門市:根據《國務院關於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批覆》(國函〔2011〕157號)精神,現將《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你們。請認真落實《方案》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積極推進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更好地發揮廈門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改革發展中的龍頭作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全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經驗與示範。
黑龍江省「兩大平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會議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通過深化改革同步推進「新四化」建設,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富裕農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要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推行綜合配套改革,推動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民收入。試點地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重點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先封閉運行,做到風險可控、積累經驗、以點帶面、紮實推進。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會議確定黑龍江省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金融試驗區
浙江省溫州市:2012年3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要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體系,使金融服務明顯改進,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能力明顯增強,金融環境明顯優化,為全國金融改革提供經驗。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2012年7月25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獲中國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建設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
福建省泉州市:2012年12月21日,福建省泉州市獲中國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批准《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廣西壯族自治區:2013年11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獲中國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批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山東省青島市:2014年2月10日,山東省青島市獲中國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批准《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華僑試驗區
汕頭市:2014年9月15日,國務院正式發文《國務院關於支持汕頭經濟特區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有關政策的批覆》(國函〔2014〕123號),同意設立中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下簡稱「汕頭華僑試驗區」)。
汕頭華僑試驗區位於汕頭市龍湖區和濠江區,包括東海岸新城,珠港新城和南濱濱海新城三個部分,總面積36平方公里,圍繞汕頭內海灣出海口,是汕頭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強大依託。其中,東海岸新城的24平方公里填海工程已經全部完成,正在進行道路和橋樑等市政建設;蘇埃海底隧道作為南濱濱海新城的重要配套,將於2014年年底正式開工。
中國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是中國目前唯一面向海外華僑華人的試驗區。在原有經濟特區的基礎上,華僑試驗區必將給汕頭帶來一股新的活力,為地方的經濟發展,國家的華僑回歸作出不可忽視的貢獻。
陸海試驗區
江蘇南通:2013年5月24日,《通州灣新區(南通濱海園區)總體規劃(2013-2030)》通過專家論證。策應江蘇沿海開發國家戰略,市委、市政府決策建立南通濱海園區,開發建設通州灣。規劃建設5~30萬噸級大中小泊位相互配套、能力超10億噸的國家綜合性現代化大型深水港口群。通過5~10年努力,建成江蘇沿海大型深水海港群和大規模臨港產業基地,成為江蘇發展外向型經濟重要的出海通道。
沿邊試驗區
廣西東興、雲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為提升西部地區沿邊開放水平,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准了廣西東興、雲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試驗區建設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在體制機制創新、對外經貿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城鄉統籌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新體制、新機制基本形成,試驗示範效應充分體現。17日,國家發改委在廣西東興召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工作會議」,這標誌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視頻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2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任務來了 2019年要幹這些事,搜狐,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