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家利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家利益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國家利益 就是滿足或能夠滿足國家以生存發展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家利益 [1]

外文名稱 national interest

拼音 guó jiā lì yì

包括 領土完整、國家主權和文化完整

最終 人民的利益

核心 發展經濟

編輯本段

"利益"一詞源於拉丁語,意為"與人或事有關的,有影響的,重要的"。而在漢語裡"利益"的詞義就是"好處"這是一個具有高度概括的釋義 ,可以應用於任何情況。例如,講個人利益,就是對個人有好處,講民族利益就是對民族有好處,講國家利益就是對國家有好處。

國家利益和政府統治者利益不同,反對政府不是反對國家。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利益的一個重要客觀條件:國家。

國家利益的概念就是在歐洲最早的民族國家形成之後才出現的,由法國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國家至上理論,可見國家是最高的本源,國家主權至高無上,國家利益自然就源於國家主權,是國家的最高目標,國家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於是,國家利益成了決定國家對外政策與行動的基本動因,影響國際關係的核心因素,也是國家間關係最基本的驅動因素。在民族國家繁榮昌盛的歷史時期,每個國家都極力強調其國家利益的重要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關於國家利益的概念辨析,中西方學者乃至不同派系的認知都不盡相同。現實主義代表摩根索曾對國家利益的概念提出明確的定義,他說,國家利益應當包括三個重要的方面:領土完整、國家主權和文化完整。他認為,在這三個方面中,最本質的問題就是一個國家的生存問題,其餘方面都是次要的問題。結構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華爾滋以簡約的模式來分析體系結構從而得出結論:生存是國家惟一的利益。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基歐漢主張三種國家利益:生存,獨立,經濟財富。而建構主義學派代表人溫特又在其後加了第四種利益-集體自尊。

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歷史基礎與未來發展,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金融、法律制度等科學技術進步與持續進步成果,與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

所有的中國公民以及海外同胞,都有責任和義務,誓死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利用合法的手段增加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為祖國造福!

客體

從客體上看,一切能夠滿足或能夠滿足國家生存發展等方面需要並且對國家具有好處的事物,都是國家利益;任何國家利益也都是滿足或能夠滿足國家生存發展需要並且對國家有好處的事物。當然,這種事物既可以是實體性的實物存在,也可以是過程性的事件存在;既可以是物質性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存在;既可以是已經或正在滿足國家需要的存在,也可以是能夠滿足國家需要的存在;既可以是現實的存在,也可以是潛在的存在。國家利益因此可以根據利益客體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實物利益與過程利益、現實利益與潛在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等等。

主體

從主體來看,國家利益只能是以國家為利益主體的利益。因此,國家利益雖然與帝王利益、官吏利益、朝廷利益、政府利益、統治者利益、被統治者利益、國民利益等等密切相關,並且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複雜關係,但由於國家利益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因而不同於如上的任何一種利益,甚至在外延上屬於具有全異關係的不同概念。當然,對於國家利益與這些不同主體的利益之間的現實關係,還需要根據其複雜多變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歷史地、具體地、客觀地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產生

對於國家利益的產生,有兩點必須注意:

(1)國家利益不同於民族國家利益,民族國家及民族國家利益出現於近代西方這一事實並不說明國家利益是在西方近代才形成的;

(2)國家利益是客觀的,它的產生或形成不以人們是否形成國家利益意識或國家利益觀念為轉移。

基本利益

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利益最終是中國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國民中除去敵人的公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的內涵是不同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國內的一切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愛國者,都是人民的組成部分。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體決定了我們的國家利益必然真正體現、切實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維護國家利益。鄧小平曾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1982年9月,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到香港問題時說:如果在1997年後還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人民就沒有信任我們。在談到中印邊界問題時,他對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指出: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你們有人民感情的問題,我們也有人民感情的問題。這些論述表明,鄧小平始終把中國人民的意志、需要、願望、感情,作為國家利益的最終歸宿與依據。這與西方國家一些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抽象地把國家利益看成是全體國民共同利益的觀點,有着鮮明的區別。另一方面,鄧小平還強調,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就必須堅定地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新中國,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國家利益中來,運用國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維護。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存在的國際社會中,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然存在的現實生活中,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和權利。

根本利益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鄧小平經常把"中華民族"和"國家"這兩個概念交替使用,要求把捍衛民族利益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把以民族利益為重的行為看成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愛國行為。這一思想,鄧小平早就萌發了。

1939年1月21日,鄧小平就曾指出:我們共產黨認為,沒有民族利益就沒有了階級利益,因為國亡了,地主、資本家無出路,工農、小資產階級也無出路,所以我們始終堅持統一戰線,主張各黨派、各階級的密切合作。

1950年7月21日,他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閡的基礎上,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美好的大家庭。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在談到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時說: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1990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時指出:大陸同胞,台灣、香港、澳門的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要共同奮鬥,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鄧小平不僅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是真正全面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且指出,只有真正地愛社會主義中國,才能確實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1990年4月,他在會見泰國客人時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着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我們搞的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決大家的困難,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綜合利益

國家利益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鄧小平的國家利益觀裡面,是國家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方面的有機統一體。在這些國家利益中,鄧小平從時代主題的變化和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轉變中,把國家的經濟利益作為國家利益的核心,形成了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全面的國家利益觀。

利益核心

首先,發展經濟是當代中國國家利益的核心。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是社會存在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歷史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為推動歷史發展,維護和發展國家利益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針對"文革"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曾反覆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着中國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團結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後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着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樣,就把發展經濟確立為新時期中國國家利益的惟一中心:"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 。 為了推進經濟的不斷發展,鄧小平提出,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推進國民教育的發展,培養各種人才;要對外開放,面向世界。鄧小平多次強調,"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國慶35周年,鄧小平在慶祝大會上指出: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有兩個基本內容,一個是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一個是"長期實行對外開放,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建立發展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關係。""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