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姓,中國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姜太公的後代。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國姓名人有:國懿仲、國佐、國淵、國勝、國弱。
國姓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餘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為國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以賜姓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和《姓苑》載,春秋時齊國有上卿國氏,本是齊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齊國國君便賜以國姓,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後遂稱國氏。
源流三
源於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大臣國氏家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高麗王朝歷史學者金富軾在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鮮史籍《三國史記》中記載,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古邑婁族(原肅慎族)的一個分支扶餘族(濊貊族)酋王尉仇台屬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倉皇離開妻子禮氏和兒子高類利, 逃離扶餘國(今吉林扶餘)到達卒本扶餘一帶(今遼寧渾江),後與當地桂婁部首領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結婚,並以桂婁部為核心創立了高句麗國, 成為高句麗國的開國君主東明聖王。
源流四
百濟時的"八大姓"--沙、燕、解、國、真、苗等。
源流五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國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國史,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記載國史,分為五級,即: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各有司職。
源流六
源於妘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上卿國佐賓媚人的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賓媚人,其先祖為東夷族有窮氏部落首領神箭后羿的臣下,即夏王朝少康執政時期的司空賓圉(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有窮氏為妘姓,是唐堯賜予的姓氏。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國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國尉,是戰國時期秦國、趙國設置的武將官位,是統領一千步兵的將領,職位低於將軍,相當於今天軍制中的團級軍官,處級幹部。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國大夫,屬於以官爵稱號為氏。國大夫,是戰國時期魏國設置的官爵,實際上非指具體官職,而是封賞有功之臣的一種爵位,為高爵。
在典籍《韓非子•內儲說》中記載:"明日攻亭,能有先登者,仕之國大夫!"這種爵位一直沿用至漢朝初期,如在《漢書•樊噲傳》中就記載:"賜爵國大夫。" 在國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出自宋朝時期紅襖軍將領國用安,屬於以王候賜名改姓為氏。
國用安,?~1235年待考,本名咬兒, 無姓,淄州人(今山東淄博淄川鎮)。
源流十
源於國家,出自社會孤、散、殘、棄兒童,屬於因故冠姓為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積極收救社會上的孤、散、殘、棄兒童,由各地民政福利院予以撫養、教育,並一致以"國"、"黨"命其姓氏,其意是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不要忘記黨和政府對他們的真切關懷。
一直到2006年春節前,全國已經約有九萬餘孤、散、殘、棄兒童分別冠以國氏、黨氏,長大成人後分布在全國各地。這種姓氏,本書實在難以將其歸屬為何種血緣姓源,只能說源出國家民政之策,出自政策,因故冠姓為氏。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郭囉氏,亦稱國羅氏、古論氏,滿語拼音為Gulo Hala,漢義"國、部落",世居長白山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曾在明朝初期一度改漢字姓為李氏,後多改改漢字姓為國氏.。
(2)滿族郭囉囉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拼音為Gorolo Hala,漢字義"鈎"、"躬身"或"放縱",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改漢姓為國氏、郭氏、高氏、楊氏、達氏、常氏等。 [1]
部分得姓始祖
國懿仲、賓媚人(國佐)、子國(公子發)、子產(公孫僑)、百濟大臣 、國用安(咬兒、安用、完顏•國用安)、中國。
郡望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為下邳郡。相當於江蘇省西北部地區。
堂號
恭儉堂:三國時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闢為司空掾,累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