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馬鈴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圍場馬鈴薯昔日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圍場土豆,如今堂而皇之地走進了「麥當勞」餐廳,成為「金蛋蛋」。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強調「和而不同」[1]。,如北方人年夜飯吃餃子,南方人多是吃湯圓、年糕等;少數民族如回族人大年初一吃麵條、燉肉,初二吃餃子等[2]。
產品特點
圍場馬鈴薯產量高、薯形大、無病毒、食味佳等特點,圍場馬鈴薯營養含量高、口感好;圍場馬鈴薯含有糖類、礦物質、蛋白質,營養含量高;有荷蘭15、克新、渭薯等十幾個品種。
產地環境
圍場馬鈴薯產自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帶,為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與燕山山脈的結合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處壩下、接壩、壩上三大地形區,主要位於壩上草原地區,全縣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峰為大光頂子山,海拔2067米。
圍場屬北(寒)溫帶—中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型、高原—山地氣候。冬長夏短;夏半年,受副熱帶暖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天氣溫暖多雨,無明顯盛暑季節;冬半年受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春秋兩季則是這兩種氣團的轉換季節,風向多變,天氣複雜,氣溫變化劇烈,春季氣溫回暖快天氣乾燥少雨,而秋季則氣溫迅速變涼,氣候涼爽怡人。且壩上、壩下不同區域氣候條件很不一致,小氣候差異很大,適宜種植馬鈴薯。
歷史淵源
清朝,木蘭圍場開圍,圍場始種植馬鈴薯,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1999年,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2012年,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成立圍場馬縣鈴薯產業協會;
2016年,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成立馬鈴薯產業聯盟。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73萬畝,年總產量180萬噸。
產品榮譽
2009年11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圍場馬鈴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圍場馬鈴薯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克新一號、渭薯一號、夏坡蒂、大西洋、中薯9號、費烏瑞它。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750至1300米,pH值5.8至7.0,選擇平坦地塊,排灌方便,結構適宜,理化性狀良好,保肥、保水能力較強的耕地。土壤類型為棕壤,質地為沙壤或壤土。土層厚度大於40厘米,有機質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種薯選擇:選擇脫毒種薯,種薯單個重達75克以上,剔除瘍、爛、雜畸型薯。
種薯處理:播種前選擇晴天,將選好的品種薯攤於地上晾曬2至3天,在15℃至25℃條件下,當芽長長至0.5至2毫米,芽塊重不小於50克時挖芽,
播種: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密度每畝在4000株左右。
施肥:每667米(畝)施有機肥不少於3000千克,每667米(畝)用含N、P、K各15%的馬鈴薯專用肥35千克以上,團均後結合中耕追施尿素7.5千克,硫酸鉀7.5千克。
收穫: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因品種莖葉枯黃收穫。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表皮光滑、芽眼淺、薯塊呈圓形或橢圓形。
理化指標:塊莖單個重150至500克,乾物質含量≥17%,澱粉含量≥14%。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圍場馬鈴薯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圍場馬鈴薯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參考文獻
- ↑ 【傳統文化】之食在古代 ,搜狐,2023-08-19
- ↑ 從民族飲食到「中國飲食」的轉型——以北京為考察點 ,搜狐,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