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團結墓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團結墓地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團結墓地

地理位置 內蒙古

呼倫貝爾市

年 代 東漢

團結墓地位於呼倫貝爾市以東20公里的哈克鎮團結村西約0.5公里處的海拉爾河南岸台地上,北距海拉爾河約0.8公里南距301-國道約2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49°14′40″,東經120°6″。 2013年團結墓地遺址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團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團結村東約150米的平地上,西距海拉爾區約20公里,北距海拉爾河2公里,南距濱洲鐵路3公里。遺址北、東、西三面平坦開闊,現已開闢成農田,南側地勢略高,現為牧場,局部草場被破壞,由於多年風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沙坑。

該遺址於1985年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當時曾在地表暴露出的沙坑內採集到石鏃、石葉、石核以及少量陶片。1999年8月,團結村一農民主動將翻地時出土的幾件玉器和石器上繳給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根據這一線索,博物館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團結村周圍進行調查,找到了出土玉器和石器的準確位置,並採集到一批石鏃、石葉、陶片及1件玉環,還發現有人骨殘塊。

鑑於這批出土遺物所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1999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與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聯合對團結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調查。在農田中部近50平方米的範圍內採集到石鏃、石葉、刮削器等石器20餘件,還發現了1件兩端均有刃的小玉錛,從採集的陶片中首次發現了彩陶。這些遺物大多出自耕土層內,分布範圍相對集中,且同時有人骨,推斷原來應為墓葬,但被擾動,墓葬數量不明。耕土層呈黑色,砂性較強;其下為黃灰色沙土層,較純淨。

詳情

海拉爾河南岸台地較為平坦,墓地所在地的地勢較高,呈緩坡狀。前幾年,當地居民修築防洪壩時在此大量取土,形成東西長25米、南北寬13米、深約2米的大土坑,現仍為居民修建房屋所使用的取土場。在此土坑西側近10米處以西,也有早年取土形成的更大的取土坑。據現場調查,在兩個土坑之間的邊緣處,已有多處墓葬遭到嚴重破壞,出土5件陶器,採集5件。地表散落有人骨和馬頭、牛頭骨等遺物,墓葬分布較為密集。

已清理的7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無葬具,墓室平面呈長方形,一般長度在2~2.3米之間,寬度前後基本相同,在0.58~0.8米之間。墓向西北,在292°~320°8之間。均為單人葬,多仰身直肢,隨葬品均為生活用品和裝飾品,以陶器為主,約在一半的墓中出有鐵器,因鏽蝕嚴重,不能確定其為何物。從其出土的位置及大小來分析,可能是鐵鏃一類兵器。殉牲現象比較普遍,約占60%,為馬、牛、羊的頭骨和牛蹄骨,一般放置於人頭頂的二層台上。這說明當時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出土的陶器來看,器型單一,均為手制夾砂黑褐陶罐,無論從陶質、製作方法、形制和紋飾等方面看,都與拉布大林、扎賚諾爾、伊敏河墓地存在較大的一致性。隨葬品為死者生前所用,其中以陶器最為明顯,在陶罐的外面均有煙炱痕跡。HTM1出土的雙耳罐與拉布大林和扎賚諾爾出土的雙耳罐較為接近,只是團結HTM1出土的雙耳罐頸部較短,口沿外展較大,而後兩者頸部直且較長,與伊敏河出土的雙貫耳壺迥然不同。但是從團結墓地的墓制和文化內涵來分析,均與伊敏河墓地相同,因此,我們推斷呼倫貝爾團結墓地的年代應與伊敏河鮮卑墓地相近或略早,上限約當東漢中晚期。這一發現對拓跋鮮卑的研究增添了實物資料。

參考來源

  1. 團結墓地, 博雅旅遊,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