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因為楸樹(董鳳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因為楸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因為楸樹》中國當代作家董鳳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因為楸樹

5月2日下午陽光暖和,適合散步,悠閒地走在小區的馬路上,看見了李老師,認識李老師是因為她的歌聲,李老師雖然年過七旬但她唱的《再見大別山》中氣十足,歌聲悠揚,閉着着眼睛聽李老師的歌聲好似到了大別山,只要我遇見李老師,倆人一高興就合唱一首紅色歌曲,老大姐腰不好正騎着她的「寶馬」-----小電動三輪車慢慢地「挪」着,於是我們倆一個七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就樂樂呵呵地向涼水河方向走着。

「李老師,您去過海牆坡公園嗎?」說着,我用手一指涼水河南岸,「沒去過,走瞧瞧去。」李老師人很痛快,她平時愛關心國家大事,說起蘇丹撤僑老太太豎起大拇指「就咱中國撤僑最快,咱中國真了不起」,我欣賞弘揚正能量的人,很多好消息都是李老師告訴我的,兩個小區之間的牆要拆了,牆拆了路就通了,果真沒多久路通了,居民出行方便了,一天,李老師很神秘地對我說「你知道嗎,511路在京深海鮮市場的東側新設了南頂路口站 」我仔細一想是剛剛添了這麼一站,然後老太太聲音高起來了「那是我們小區的一個老太太請來的,這個老太太要坐511路去東方醫院取藥,可她要穿過榴鄉路到石榴中心那邊去坐,每次橫穿寬寬的大馬路腿腳兒不便的她總是提心弔膽,她女兒要找居委會反應這個問題,我說了,居委會沒這權力,你打公交'李素麗熱線』,沒成想,她閨女一打熱線,這事就辦成了」,末尾,老太太來上一句「你說咱這國家多好啊」,我也總忘不了送上一句「李老師,您熱心腸,頭腦清楚,辦事能力強」老太太挺受用地笑了,就這樣你一句甜,我一句蜜地就拉近了距離。

看了海牆坡公園裡的景色,李老師說起了她的新發現「小唐」「大姐,再糾正一遍啊,我姓董」「對了,董存瑞的董」說着,我倆又笑了,「小董,我帶你到石榴莊公園看兩棵楸樹,這楸樹長得特高水紅的花開滿一樹,可好看啦,有一天我瞧見一個人在那裡照相,她說北京市只有幾棵這種樹」瞧瞧老太太多會鼓動啊,北京市只有幾棵,咱家門口不起眼的小公園就有兩棵,平時去遛彎兒咋沒見到啊,都說藏在深閨人不知,可它就在眼皮底下也不知啊,好奇心加快了腳步,老太太挪着她的「寶馬」,「大姐,明年起老年代步車不讓開了,您這三輪不知咋辦呢」「怎麼着,他還跑到咱這裡抓我一個瘸腿兒老太太,我沒有這車,出門也沒有人給我抬轎子啊」我撲哧樂出了聲兒,剛走進石榴莊公園,老太太就指着坡上的兩棵高大的喬木「那就是楸樹」快步走上前去,只見樹幹上的皮皸裂着,手摸上去刺得皮膚疼,抬頭仰望一樹的綠葉間殘存着淡粉色鍾型花朵兒,我走到樹底下舉起手機「掃一掃」「對,是楸樹」老太太嘴角兒露出一絲得意,於是,我倆就在這兩棵大楸樹下享受着初夏的微風,「從小帶大的外孫女到美國去了,您捨不得吧」「我說你這個人咋這麼想不開啊,她在這裡,我還得給她做飯,做熟了人家還不見得願意吃,現在多好啊我自個問着肚子吃,再說了,不是能視頻嗎」說着老太太象變戲法似地從她的「寶馬」里請出個塑料袋來「給你瞧瞧,我剛從街邊攤位上買的幾個碗」說着舉起碗來,「瞧,青花瓷的吧,送給我兒子給他喝酒用」,說着老太太又把小碗舉到在楸樹的影子裡晃着瞧着,老太太似乎要盛一碗流動在楸樹葉間的陽光。

和老太太分手後心裡總是惦記着一件事:這楸樹是咋回事啊。

查了百度,知道了咱中國是楸樹的原產地,分布於東起海濱西至甘肅,南至雲南北到長城的廣大區域內,在漢代時人們大面積栽培楸樹,且能從楸樹經營中得到豐厚收入,古代時人們還有栽楸樹以作財產遺傳給子孫後代的習慣。在北京的故宮、北海、頤和園、大覺寺到處可見百年以上的古楸樹。看了這些書面介紹不解渴,我好想在另一個地方再與楸樹見個面。

天天和老伴兒帶孫娃到大紅門的嘉蔭公園玩,這是一個口袋似的公園面積不大,但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它有一個其他大公園都沒有的特色,公園的的鐵欄杆外是兩列鐵軌,每天都有火車來回跑,看火車是孫娃的最愛,抬眼一看每天的樹林,啊,這不就是楸樹嗎,真是驀然回首它就在我身旁啊,楸樹樹姿俊秀,高大挺撥,抬眼望去樹幹大概得有十幾米吧,時至5月上旬,地上落滿了粉紅色花型似鐘的花朵,還有好多棵楸樹上綴滿了雪白的花朵,隨風搖曳,賞心悅目,頓時我覺得那些生活在皇宮紅牆深宅里的皇親國戚們好可憐啊,他們只能看幾棵楸樹,而此時此刻的我一介草民擁有百餘棵高大漂亮的楸樹,要不我發個微信邀請他們來這小小的公園一同賞花(笑)孫娃撿拾着落在地上的花朵,聞着淡淡的香味,他放在嘴裡直喊「奶奶你嘗嘗甜絲絲的」。

我給李老師發去了圖片,老太太大着嗓門道「那人說話不地道,這不是有這麼多楸樹嗎」我又樂了,「咱們得感謝那位沒留下姓名的人,要不是她,咱們咋知道楸樹呢」。

於大姐是我養病曬太陽時結識的,大姐心細她看我行動不方便就去給我買了「鼓樓花卷」,坐在小區長椅上一邊曬太陽一邊吃着大姐給的花卷,被人疼愛的感覺好極了,於是我們慢慢成了朋友。

有了好事要分享,「大姐,有一個地方飄着滿樹的花朵,可好看了」「都快五月中旬了還能看滿樹的花?」大姐有點興奮,「大姐,這個公園就在南四環一個不起眼兒的小門裡,不過你得逆行一段路,您和大哥(大姐的老伴兒)一說他就明白了」微信秒回「不用,我原先在班裡是最認路的,大家叫我偵察兵」啊,這倒叫我吃驚了,大姐快70歲了,平時她也不會開車,每次外出都是坐在大哥摩托車上,這給我上了一課:凡事不要看表面

第二天, 我和偵察兵於大姐在公園里相會了,小小的興奮讓我們姐倆兒在花園樹林裡留下了一張美照。

瑣瑣碎碎的生活里有着許多樂趣,比如去結識楸樹。[1]

作者簡介

董鳳琴,出生在華北平原一個飄着棗花清香的小村莊,16歲參軍,喜愛寫作,多年來在北京晚報、家庭育兒等報刊雜誌發表散文多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