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顧文學之路並記萬龍生老師(許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顧文學之路並記萬龍生老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回顧文學之路並記萬龍生老師》中國當代作家許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顧文學之路並記萬龍生老師

每當我在翻閱1983年3月、1990年5月、1998年6月、1999年8月、1999年10月的《嘉陵江》報以及1990年1期、1990年4期合刋、1991年2期、1992年1期和3期共五本《嘉陵江》雜誌。這些報紙和雜誌已留存了四十多年了,書頁紙張雖已泛黃了,成了老古董了,但墨香猶存,那些人和事和篇篇文章展現在我眼前,特別是萬龍生老師對我和我們這些業餘作者熱情接待,盡心幫助的句句真言和他那平易待人的模樣泘現在我腦海里……

記得那是1978年到80年期間,粉碎 「 四人幫」 後,迊來了文化工作的春天。江北區文化館在江北城轉盤棕月台旁邊的名曰「 憇園 」 的 一 座老式木結構房子裡辦公。這裡十分安靜,幽雅。組織我區業餘作者在文化館開展文學創作座談會,學習交流創作體會和寫作方法。當時參加活動的有萬龍生、黃興幫、王致全、張繼祥等學校的老師,還有周紀文、葉華渝、周其能、帥希倩、李華元、余 人、馬永年等文學愛好者。從萬老師在座談會的發言中,我發現他是一位對文學痴心不變,文學功底深厚的人。

那些年,雖然條件艱苦生活]也貧困,但一群文學愛好文學的人聚在一起,熱情似火,興趣盎然,暢所欲言,充滿熱氣騰騰的文學氣氛。

那時候,這群人還在黃興邦老師家裡探討文學寫作。萬老師還寫了一首:「 詠懸崖上的小屋並贈興邦 」 的詩以是鼓呼讚賞。並記念這段有趣的歲月。

接着不久,文化館搬到了觀音橋轉盤陵江電影院側邊新建的樓房裡辦公。記得那時有鄧館長、謝宜春、王興遠、余萬珍、王群生、王正平等老師在文化館負責群眾文化工作。沒幾年,又遷至華新街區政府內的文化局辦公。這時萬龍生已是文化館館長了。在萬老師的努力下,辦起了《嘉陵江》文學小報和《嘉陵江》雜誌。

1969年「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時,我也在上山下鄉的洪流中作為回鄉知青從重慶十八中回到觀音橋鄉近郊區農村務農。在學校讀書時就熱愛文學寫作,1965年參加支援嘉陵江大橋建設我寫的《我給嘉陵江大橋做貢獻》的命題作文還張貼在學校學習專欄里哩。1978年到1984年陸陸續續參加區文化館和區文聯,區作協舉辦的文學創作活動,受到了萬龍生老師的熱情指導和幫助。那時候萬老師和編輯十分負責任,對稿件用辦公信箋寫出的修改意見寄給作者。至今我還保存了這樣的信件十多封。1983年我在《嘉陵江》小報發表了散文《家鄉的小路》,《花園大隊託兒所巡禮》、後又發表了評帥希倩的散文詩《退休賦》、《我願》的小評論。1984年4月我分配到重慶檢測儀表廠工作,繼續參加區文化館的話動。

在相識萬老師的日子裡,萬老師對我寫的詩歌指出:「 小許呀,你寫詩不行,詩的語言和詩的意境太差,最好不要寫詩,好好生生寫散文、小說和評論。這對你比較合適。」 聽了萬師對我一位業餘作者說出這樣貼心的、負責的、耿直的一席話,我很感動,增強了我對文學創作的信心。於是我在1985年報名參加了吉林大學《文藝理論專修班》和安徽《青年詩人》函授學習,獲得了結業證書。這都是萬老師鼓勵和指導我才下的決心,得到了收穫。1994 年在《嘉陵江》雜誌發表了散文《在雞蛋殼上做詩繪畫的人》和散文詩《三月》等作品。

後來,萬老師調到區文化局當局長,後又調到《重慶日報》副刋部任主任。1994年11月的一天,我去找我1973年5月就相識的著名詩人楊山。(在那大批 「 走資派,臭老九」 的年代,他 「 靠邊站 」 了,但他一顆詩心不變。他暗下決心:你們造反派不讓我寫,我就找人培養他們寫。1973年,他接到江北區文化館寄給他的油印詩集,上面有我幾首民歌。他看後就找到江北區觀音橋當時我居住的產隊找到我,主動介紹他是市文聯的詩人,願意幫助我寫詩。) 從那以後,我就經常到重慶市文聯楊山老師家裡聽他指導。這天,我帶着我寫的 《詩人的心——記相識楊山的日子》和《工廠群英譜》的散文給楊老師看。正好碰見萬老師在坐。萬老師說:「 拿給我看看。」 看過稿子後對我說:「 小許, 你把稿子給我,我在《重慶日報》副刋上用 。」 於是我趕忙應道聲:「 謝謝萬老師!」

楊山老師笑了笑說:「 小許呀,你今天來得巧,碰到萬老師算是 碰對人了。」 我心裡明白,在這些年裡,萬老師對像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都十分熱情接待,指導,幫助。過後,我寫的散文《開發區的新主戶》和《工廠群英譜》在《重慶日報》文化專刋上發表。

萬老師中等身材,壯實、精幹、園臉、眼亮,戴一副近視眼鏡更顯得聰慧、文氣。他那熱心待人的模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9年,《嘉陵江》雜誌復刊。我已退休,更有時間搞文學創作了。於是我到江北區白雲大廈13樓找到《嘉陵江》編輯部,遇見80年代就開始為《嘉陵江報》和《嘉陵江》雜誌投稿的三十多年的文友易剛,彭君洋在編輯部當經編輯。老朋友見面,十分親切。打那以後,我還碰到了萬龍生老師。他退休後更是煥發青春,關注着《嘉陵江》,還擔任草根文學重慶初初春二月文學社顧問,並熱心為《二月文學》雜誌賜稿,寫出了《為網絡文學鼓與呼》的精彩文章發表《二月文學》雜誌第一期上。他還辦起了《東方詩風》和《雨水》詩刋,培養了許多文學新人。提出了新格律詩的見解,並寫了很多新格律詩。還到全國各地及台灣文學界宣傳、講解新格律詩的創作方法和傳承格律詩的意義。發揮着一個具有責任心的作家的重大作用。

「 痴心尚待馳千里,老志彌堅惜寸陰。」 萬老師是一位十分珍惜時間的人,已是七十多歲的人了,還風風火火地在他痴心的文學道路上奔忙。他的這種精神鼓勵着我奮發努力。從1994年到現在,我分別在《重慶日報》《重慶晩報》《重慶工人報》《重慶商報》《嘉陵江》雜誌、西安師範大學《歷史故事報》、貴州《銅仁報》、《二月文學》雜誌、《四聯集團報》、重慶晨報《華宇社區報》等報刊雜誌發表了散文《工廠群英譜》《開發區的新住戶》《詩人的心》《那個年代的故事》《季節》《家鄉的記憶》《我與陵嘉江的不解之緣》《李嵬兒的婚姻》《思念》(詩歌)《秋》(詩歌)、《美麗小區是我家》《寒酸的稿費》《做人難堪》(隨筆)、讀姜孝德《掩隱在歷史深處的江北》(評論)等一百多篇作品,並出版了詩文集《俗世記憶》,獲得了小小的成績。

相識萬老師是一種緣份,是他鼓勵我、指導我、幫助我才使我能堅持在對文學的熱愛痴心不改。謝謝萬龍生老師!

願萬龍生老師身體健康文學創作豐收[1]

作者簡介

許峰,筆名老土,重慶新詩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