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紋豆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紋豆象 |
四紋豆象,昆蟲名,為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豆象屬(Bruchus)。分布在廣東、福建、雲南、湖南、江西、山東、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廣西等地。主要危害豇豆,也危害赤豆、綠豆、鷹嘴豆,稀危害大豆、豌豆,不危害菜豆。
簡介
卵蟲
橢圓形扁平,長0.4~0.8mm,乳白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3.0~4.6mm,淡黃白色,身體肥胖彎曲呈C形。頭部除黑色上顎外,其餘均白色。額中間兩側各有一近於白色的圓點。下唇片兩條強骨化臂平直,兩臂基部外側各有一清晰的白色圓斑。前胸有一對薄的淡黃色背板盾。腹部由10節組成。氣門頗小,環狀,微骨化。足3節,無爪,呈退化狀。
蛹蟲
長3.2~5.0mm,橢圓形,乳白色或淡黃色,體背細毛。頭部彎向胸部,口器在前胸基節間。觸角彎向第一、二對胸足後面,伸達鞘翅的3/4。後足附節露出鞘翅,直達腹部末節基部。
成蟲
體長2.5~4.0mm,卵形。觸角11節,略呈鋸齒狀,雌雄觸角無甚區別,着生複眼凹緣口,第一到第五節黃褐色,其餘黑色,或全部黃褐色,由第4節向後呈鋸齒狀。前胸背板圓錐形,褐色,散布稀疏刻點,疏生金黃色毛,後緣中央的瘤狀隆起上密生白毛。小盾片方形,上密生白毛。鞘翅長度略大於其寬度,肩胛明顯,具10條刻點行,刻點較粗深而明顯。鞘翅底色黃褐,一般在鞘翅上有4個黑斑紋,兩個在中間較大,兩個在端部,有時肩部還有兩個小斑。有的雄蟲鞘翅上無斑紋。臀板較細長,傾斜,側圓弧形,露於鞘翅外。後足腿節腹面有兩個隆脊,近端各有一齒,外緣齒突大而鈍,內緣齒突小而尖。成蟲因生活環境不同,有兩型:在田間生活為害的呈活動型(飛翔形),在倉庫內生活為害的稱一般型(非飛翔形)。兩型的色澤和鞘翅斑紋等均有差異。
評價
分布範圍
原產地:東半球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但美國最早發現。
中國消分布現狀:台灣較早發現,後在廣東、福建、雲南、湖南、江西、山東、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廣西等地發現,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滅。
引入和危害
現已傳至歐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地。20世紀60年代初從香港傳入內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發現。主要通過被害種子的調運,藏匿於包裝物、交通工具的縫隙處進行遠距離傳播。通過成蟲飛翔、搬運貨物或工具可近距離傳播。危害木豆、鷹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綠豆、豇豆等多種豆類植物。此蟲在廣西嚴重危害綠豆、扁豆、蠶豆、豇豆,一般蟲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經濟損失嚴重。
控制方法
除加強嚴格的檢疫制度之外,可採取磷化鋁熏蒸,高頻或微波加熱處理包裝物等方法。國外報道,使用花生油均勻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紋豆象的危害。田間也要適時適量地噴灑殺蟲劑以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