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 (中華民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境內有中國第二大藏區(甘孜州、阿壩州)、中國最大彝區(涼山州)和中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縣),其中甘孜州是康藏文化的核心區。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大熊貓故鄉。四川今與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青海、甘肅、陝西諸省市交界。四川東部為川東平行嶺谷和川中丘陵,中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川西高原。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遊、文化大省。省會成都在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第四大航空港。[1]


四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風光絢麗多彩,擁有九寨溝、黃龍、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峨眉山三星堆金沙遺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寬窄巷子、閬中古城海螺溝四姑娘山、稻城亞丁等享譽海內外的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川省

面積 486000k㎡(截至2014年)

外文名 Sichuan Province

人口 8262萬人(2016年)

別名 川,蜀,天府之國

方言 西南官話-四川話、客家語-土廣東話

行政區類別 省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著名景點 黃龍,九寨溝,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凌雲山,鄧小平故里,樂山大佛

下轄地區 1副省級17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

機場 雙流機場,簡陽國際機場,南充高坪機場等

政府駐地 成都市錦江區督院街30號

火車站 成都站,南充站,達州站,綿陽站、廣安站等

電話區號 028,081X,082X,083X

車牌代碼 川A至川Z

郵政區碼 61XXXX,62XXXX,63XXXX,64XXXX

地理位置 中國西南地區

行政代碼 510000

大學 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

地區生產總值 32680.5億元(2016年)

人均生產總值 39695元(2016年)

省會 成都

省委書記 彭清華

省長 黃強

省樹 楨楠、珙桐

歷史名人 鄧小平、武則天、蘇軾、李白等

主要城市 成都、綿陽、南充、瀘州、自貢、達州等

簡稱 川

歷史沿革

名字由來

北宋先在今四川盆地一帶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合稱「川峽二路」,後來又把二路合併為川峽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川峽路分為益州路(後改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南宋時又總稱「四川路」,這是「四川」一名用於行政區劃代稱的開始,四川由此得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再簡稱為「四川省」,這是「四川」省名得名之始。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1]

摺疊建制沿革 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蜀」。

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開明九世遷都至成都。

公元前316年,戰國時期,秦國兼併了蜀國,設立了蜀郡。

西漢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劃入全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孫述起兵占據益州稱帝,取起於成都之意號成家。

東漢建武12年(36年),益州重歸中央政權管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為劉備所滅。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建都成都,263年滅於曹魏。

265年四川歸西晉王朝統治。306年李雄起義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國。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南北朝時,歸南朝統治。

581年歸隋朝統治。隋文帝時期,四川西部高原和臨近雲南的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拓。618年唐朝建立後,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965年歸宋朝統治,置川陝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今川地區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廣元)、夔州(今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

晉初年,劃出益州一部設梁州。西晉末年,李特率流民起義軍攻入益、梁二州。東晉永安元年(304年),李特侄子李雄在成都稱王,史稱成漢。347年被東晉所滅。南北朝時,益、梁二州先後成為南朝的宋、齊、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州、郡、縣的建置和更改十分頻繁,數量有所增加。唐代,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縣的建置將近300個。在川西高原,設立了很多羈縻州、縣,以加強民族地區的管理。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則屬南詔地方割據政權。五代時期,前「蜀」王建(907年-925年)和後「蜀」孟知祥(934年-965年),又先後在今四川地區建立過地方割據政權。

元朝至元23年(1286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如今縣的分布格局。當時,川西高原北部,屬「陝西行中書省」。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屬「雲南行中書省」。元末紅巾軍起義後,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建都重慶,1372年為明朝所滅。

明清時期,四川省轄境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明代,四川是全國13行省之一,轄區除今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在川西高原地區設立衛所,進行軍屯。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在四川建立過「大西」農民革命政權(1644年-1646年),建都成都。

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葉,在府、州、廳、縣之上,增設五道,即:成綿龍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寧道、川北道、川東道,以道轄該地區的府、州、廳、縣。在川西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從清初至清末,實行"改土歸流"。

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獨立於清朝;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民國三年(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1929年設重慶市,1930年設成都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和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併,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縣為中心,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1949年底西南各地相繼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設立西南軍政委員會,轄區域為:雲南、貴州、西康三省,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行政區,重慶直轄市及西藏,駐地重慶。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

1953年2月28日,西南行政委員會成立,仍駐重慶,轄一個直轄市(渝)、四個省(川、雲、貴、康)和西藏地區。

1954年7月,重慶市併入四川省,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原四川省重慶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四川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鐘。與7個省(區、市)接壤,東鄰重慶,北連青海、甘肅、陝西,南接雲南、貴州,西銜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地形地貌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四川地貌複雜,以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占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和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兩部分。川西高原與成都平原的分界線便是今雅安的邛崍山脈,山脈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間,谷寬丘圓,排列稀疏,廣布沼澤。川西山地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切割深淺可分為高山原和高山峽谷區。川西高原上群山爭雄、江河奔流,長江的源頭及主要支流在這裡孕育古老與神秘的文明。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位於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長江上游,囊括四川中東部和重慶大部,是川渝的主體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密布。

四川盆地的面積26萬餘平方公里,占四川行政面積的33%。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裡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四川盆地按方位可以細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川西平原)、又稱盆西平原,為中國西南最大平原、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總面積近23000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六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面積8000平方公里,是構成川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市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氣候特徵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範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

一、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乾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占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占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4]

四川礦產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於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不足,除釩鈦磁鐵礦、岩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雲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都存在資源數量不足、質量差、探明礦山不足的問題。二是分布相對集中,有利於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優勢,是中國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岩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蘊藏量大,是中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三是共、伴生礦產多,具有重要的綜合利用價值。如攀西地區的釩鈦磁鐵礦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綜合利用共生礦之一。四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貧礦多、富礦少。除鉛、鋅、鎘、銀、岩鹽、鈣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礦產多為中、貧礦。

生物資源

四川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綠尾虹雉、蘇門羚、黑鸛、雲豹、雪豹等。

四川省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熊貓、獼猴、黑熊、大天鵝、水鹿、紅腹角雉等。

人口

2014年四川省全年出生人口83.0萬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57萬人,人口死亡率7.0‰;人口自然增長率3.2‰。年末常住人口814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68.9萬人,鄉村人口4371.3萬人,城鎮化率46.3%,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民族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

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

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湧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着客家風俗,說着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經濟 四川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八,西部第一,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其綜合實力高居西部地區首位。四川擁有各類產業園區200多個,28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四川,其中境外500強企業210家,在川直接投資總額過百億美元。

2014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536.7億元,比上年增長8.5%。第一產業增加值353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51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128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058.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311.7億元;公共財政支出6784.3億元。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577.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40.1%;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03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3.2%。

第一產業

四川農業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4500—150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000萬畝左右,經濟作物2200—2500萬畝,其它作物2300—2500萬畝。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種植優勢明顯,尤以水稻最為突出,常年種植面積3000萬畝左右,占糧食麵積的30%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的40%以上;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均在2000萬畝左右,紅苕、馬鈴薯種植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豆400萬畝以上。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茶葉、藥材、花卉、蠶桑、棉花、甘蔗、煙葉、麻類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201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6.7萬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8.5萬公頃;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0.8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31.5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374.9萬噸;油料產量300.8萬噸;煙葉產量22.5萬噸;蔬菜產量4069.3萬噸;茶葉產量23.4萬噸;園林水果產量759.7萬噸;中草藥材產量42.3萬噸。全年生豬出欄7445.0萬頭;牛出欄278.7萬頭;羊出欄1632.7萬隻。全年水產養殖面積19.94萬公頃,水產品產量132.63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

四川是中國西部工業門類最齊全,優勢產品最多實力最強的工業基地。機械、電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醫藥、建築材料、食品、絲綢、皮革等行業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2014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409.0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5%。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74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559.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897.2億元,實現淨利潤2046.3億元。

建築業

2014年,四川省完成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225.4億元。擁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3545個,實現利稅總額561.4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3362.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9544.2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四川是西部特別是西南地區各種生產、生活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市場輻射重慶、雲南、貴州、西藏等西部十二省區市,逐漸擴展到中部、全國和東南亞地區。

2014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65.8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348.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17.0億元。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137.1億元,其中商品零售額5700.9億元。

對外經濟

四川利用外資、引進國內省外企業投資、外資金融機構數均居中西部首位。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06.5億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80家,累計批准10472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資金102.9億美元。落戶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10家。年末駐川外國領事機構12家。全年進出口總額702.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448.5億美元;進口額254.0億美元。

金融業

四川是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開放程度最高的省份。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53家,證券、期貨、基金機構100家,保險機構73家。已入駐四川的外資銀行13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5家,居中西部第一。有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金融資產交易所、天府商品交易所等地方產權和大宗商品交易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部在四川建立客服中心、營運中心等各類後台服務中心20餘個,獨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外包企業50餘家。

截至201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53282.0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3884.1億元。共有保險公司76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060.6億元;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373.9億元。共有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3家、證券投資諮詢公司3家、證券公司分公司19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證券期貨營業部336家。年末有證券投資者賬戶800.3萬戶,全年累計實現證券交易額6.3萬億元。

文化產業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提出明確目標: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業上市公司2家以上,總資產、總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文化企業3家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4%左右。到2015年,我省文化產品生產創作綜合能力要進入全國前列,形成一大批和成都眾聯互動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一樣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4年末,四川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6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7個。全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全省全年共申請專利91167件,獲得授權專利47120件,其中發明專利29926件,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5682件。年末有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15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6家,其中創新型企業14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623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0個,其中國家試點聯盟2個,國家重點培育聯盟1個;國家備案聯盟7個。全年共登記技術合同11991項,成交金額221億元。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2206項。

衛生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80104個,其中醫院180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5137個;床位45.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5.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4.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16.9萬人。婦幼保健機構20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5萬人,註冊護士0.7萬人;鄉鎮衛生院4575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註冊護士2.0萬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部涉農縣(市、區),全年參合率99.3%。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提高到63.3%。基本藥物上網採購率99.2%。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連續8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分別降至24.4/10萬、7.99‰和9.55‰。

體育 2014年,四川省優秀運動隊獲世界級比賽金牌14枚、銀牌7枚、銅牌9枚;獲亞洲級比賽金牌32枚、銀牌16枚、銅牌11枚;獲全國比賽金牌12枚、銀牌19枚、銅牌24枚。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40.2億元,增長11.5%,共籌集公益金11.9億元。2014年末國家級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15所、省級21所,市(縣)級業餘訓練重點單位30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3個。共建設全民健身路徑7268條,當年新建142條。實施體育「十項惠民行動」,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693個。

環保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共有自然保護區168個,面積8.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7.35%。全年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區)驗收3個,通過省級生態縣(市、區)驗收4個。

教育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萬所,在校生1512.0萬人,教職工99.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2.7萬人。

2014年末四川共有小學6959所,在校生531.3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2%;初中3901所,在校生258.3萬人;特殊教育122所,在校生1.1萬人;普通高中732所,在校生149.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568所,在校生119.5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4539個,職業技術培訓註冊學員234.4萬人次。[5]

2014年末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32.8萬人;畢業生33.9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38個,在校生8.8萬人,畢業生2.5萬人。成人高等學校16所,成人本(專)科在校生40.3萬人;參加學歷教育自學考試66萬人次。截止2015年5月,在川普通高等學校數量達到109所,其中本科高校51所,高職高專58所。

交通 2014全年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等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2474.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9.5%;完成旅客周轉量1584.0億人公里,增長8.9%。鐵路營運里程3958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5506公里;內河港口年集裝箱吞吐能力44.1萬標箱。

鐵路

西南地區最大鐵路樞紐——成都站

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經過不斷地建設,四川成為了西南的交通樞紐。鐵路是四川溝通省內外運輸的大動脈。四川鐵路已形成包括寶成鐵路等5條鐵路幹線、8條鐵路支線和4條地方鐵路組成的鐵路網。寶成鐵路連接隴海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達成鐵路東接襄渝鐵路,是四川與湖北間的重要通道。成渝鐵路溝通重慶和四川,是新中國自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同時也是四川通往貴州及華南的重要通道。成昆鐵路南接南昆鐵路,是四川通往廣西的重要通道。內六鐵路南接滬昆鐵路、水紅鐵路,連通湘黔鐵路、南昆鐵路,是溝通雲、貴、川三省的又一條主要幹線,成為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

公路

四川公路里程居全國第一,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居西部第一。

四川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幹線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隴公路、川陝公路、川渝公路、川雲東路、川雲中路、川雲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是四川省與重慶直轄市之間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它全長340.2公里,於1995年全線開通。此外,成都――都江堰、成都――綿陽、成都――樂山――峨眉山、成都――雅安以及內江――自貢――宜賓、達州――重慶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水路

長江橫貫全省,是水路運輸的幹線,並與岷江、金沙江等支線溝通,在境內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路運輸網絡。四川水路主要有金沙江段、長江段、沱江和嘉陵江水系水域。其中,金沙江新市鎮以下,岷江樂山以下,嘉陵江閬中以下常年可通輪船,瀘州、樂山、宜賓是水路幹道上的重要城市。

航空

四川擁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和綿陽南郊機場、瀘州藍田機場、達州河市機場、九寨黃龍機場、宜賓菜壩機場、南充高坪機場、西昌青山機場、康定機場、攀枝花保安營機場和廣元盤龍機場等支線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成為中國四大航空港之一,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繁忙的民用樞紐機場,中國西南地區的航空樞紐和重要客貨集散地。使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線140多條,可以直飛國內外眾多城市。2011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90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7.77萬噸,機場排名全國第五,城市排名全國第四。規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預計2018年建成後,將會是2013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倍大。

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文化系統內藝術表演團體51個,藝術表演場所52個,文化館207個,文化站4595個,公共圖書館198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3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 基地44個。共有博物館164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7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6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307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22項。

2014年末,四川省擁有無線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165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廣播綜合覆蓋率97.0%;電視綜合覆蓋率98.1%。有線電視用戶1473萬戶。全年出版地方報紙137種,出版量15.6億份;出版期刊351種,出版量6900萬冊;出版圖書9021種,出版量21956萬冊;出版音像製品137種,電子出版物361種。檔案館246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204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全年向社會開放各類檔案606.6萬卷。

美食

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國烹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廣泛,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

川菜在口味上尤具獨特風格,以味型豐富、變化多樣著稱。川菜善用麻辣,但決不光是麻辣。麻和辣只是川菜種基本味型的兩種,其他種味型分別是甜、鹹、酸、苦。在這種味型的基礎上經過調配變化,形成複合味型。川菜調味的特點是突出主味,其製作方法是集中用味。通常川菜把鹹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個菜上,再輔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如水煮牛肉、豆瓣魚等。川菜的複合味型有多種,主要有咸鮮、家常(咸鮮微辣)、麻辣、糊辣、魚香、薑汁、酸辣、糖醋、荔枝、芥末、甜香、椒麻、怪味等,豐富多樣,花樣百出,形成了川菜多味美味的獨特風格。這裡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川菜中不同味型的菜,需選用不同的調料品種。味型與其獨特的調味品共生共存。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風味菜、火鍋、風味小吃五大類組成。

風景名勝

概況

四川有世界遺產6處,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一樂山大佛),世界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東風堰)。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臥龍、黃龍、稻城亞丁)。

四川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4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國家A級旅遊景區156家(其中5A級10家,4A級130家),有「中國旅遊勝地40佳」5處。青城山一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溝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四川共建自然保護166個,面積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8.4%,臥龍、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作為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最精華區域,也已進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10年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74.1萬公頃,占全省面積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園121處,國家森林公園33處。

四川地質構造複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已發現地質遺蹟220餘處,有興文和自貢2處世界地質公園(自貢恐龍博物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為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國家地質公園14處,國家水利風景區16處,其數量居全國前列。

四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1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6處。

自古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 ,並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金城天下奇」之譽。四川有貢嘎山(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蜀山皇后)、華鎣山(天下情山)、金城山(道教仙境)、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頂山、西嶺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橫斷山系的雀兒山、大雪山、邛崍山、岷山,以及大涼山、小涼山、龍門山、丹景山、葛仙山、米倉山、大巴山、龍泉山等大小山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