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縣紙坊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嘉祥縣紙坊鎮,全國有多個名為紙坊鎮的地方。較為出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縣紙坊鎮,其位於嘉祥縣南部山區,距縣城12.5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國天青石之鄉。區域面積91.96平方公里,全鎮轄51個行政村,總人口80647人(2017)。濟寧機場坐落境內,北鄰日菏高速,327國道,省道嘉金線縱貫南北,洙趙新河、洙水河橫穿鎮境。[1]
中文名稱: 紙坊鎮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嘉祥縣
電話區號: 0537
郵政區碼: 272412
面 積: 91.96平方公里
人 口: 80647人(2017)
方 言: 魯方言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
火車站: 嘉祥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H
基本信息
紙坊鎮,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位於嘉祥縣南部山區,距縣城12.5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國天青石之鄉。區域面積91.96平方公里,全鎮轄51個行政村,總人口80647人(2017)。濟寧機場坐落境內,北鄰日菏高速,327國道,省道嘉金線縱貫南北,洙趙新河橫穿鎮境。2006年,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抓手,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以「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工作精神,緊緊圍繞「工業立鎮,民營強鎮,旅遊興鎮」的戰略目標,突出招商引資、外經外貿、民營經濟、旅遊產業、山石資源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等六個工作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沿革
西周至春秋為焦國和咸丘邑,秦至西漢為爰戚縣治。明至民初為嘉祥縣遂山社。1930年為二區。1944年為紙坊區。1949年為第三區,1953年改名紙坊區。1958年9月成立高峰公社,同年12月更名為紙坊公社。1984年更名為紙坊鎮。1996年,面積91平方千米,人口6.6萬人,轄紙坊東、紙坊中、紙坊西、武翟山、湯山、梁山、鄭山、李村、劉村、閆村、虎頭山、土山集東、土山集西、東紙坊、吳店、王廟、石臘屯、西劉莊、李山頭、於莊後、於莊前、李花園、辛莊、胡莊、宋李莊、東劉、曾劉、夏庵、王莊、史莊、申村、西焦城、鐵坡、東山頭、前呂、後呂、東坦佛山、縣坡、前馬市、後馬市、隋莊、青山、前商、後商、代店、黃村、張馬街、前坦佛山、程村等51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億元,財政收入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0元,再次被濟寧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經濟30強鄉鎮。
工業
新引進了享有嘉祥標誌性建築的嘉祥國際大酒店,建成了魯西南最大的種鴨生產基地和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良種繁育基地—聖豐種業,形成了嘉東石材、蘭色石灰石、德信石業三大石材生產外貿出口基地,同時大力推進民營經濟,湧現出永昌路橋、峰源紙業等規模大、創稅高的企業。
農業
大力發展金太陽杏、凱特杏等經濟林木4000餘畝,實現小麥壟作5000餘畝。
山石資源管理上,認真探索出了「以炸藥控稅,以電核稅」的新路子,同時加大軍事保護區、旅遊景區的封山力度,實現山石資源管理從無序開採到在開發中保護的轉變。
社會事業
投資1000餘萬元,加強了小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新修高標準水泥路150公里,安裝路燈200餘盞,積極開展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並組建環境綜合治理隊伍,打造綠色紙坊新形象;投資800萬元新建王廟、東劉、後馬、鎮一中市級規範化中小學5座;投資300餘萬元新建設了醫院病房樓,增添了大型CT等醫療設備;全鎮51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95%的農民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戶、五保戶得到了有效的幫助。
古蹟
鎮駐地北5公里西焦城村東南有古焦城遺址。周武王封神農後於焦,宋末其子孫散去,今其地名仍稱焦城。清乾隆《濟寧直隸州》載:「咸丘在今巨野東南,即焦城也。」《春秋》中幾次出現咸丘。《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咸丘,魯地,高平巨野縣南有咸亭」。中華地圖學社《中國歷史地圖集》把咸丘標在嘉祥縣城南、紙坊鎮。秦代設爰戚縣,治於紙坊鎮東紙坊村大鼎山前,歷秦、西漢。
紙坊鎮是漢畫像石刻集中出土地。全鎮有武翟山、劉村洪福院、焦城、隋莊、呂村、鎮敬老院、商村、程村、申村9處地方出現了漢畫像石。其中,武氏墓群石刻現存畫像石46塊,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漢代百科全書。此外,鎮敬老院出土漢畫石23塊、焦城出土5塊、劉村洪福院出土3塊、隋莊出土3塊、程村出土2塊、呂村出土2塊、申村出土2塊、商村出土1塊。這些漢畫像石題材內容豐富,有的反映現實生活,有的是歷史故事,還有神話故事和珍禽異獸。在雕刻技法上,有的是剔地淺浮雕,精緻密集;有的是凹入平面雕,構圖粗放疏朗。
特產
紙坊鎮是嘉祥紅皮大蒜原產地和中心產區。嘉祥大蒜是山東省定名的土特產品,栽培歷史悠久,古稱葫,亦稱葫蒜。據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求》載:「張騫出使西域得葫蒜」。東漢崔實著《東觀漢記》云:「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園小麥、葫蒜。」李恂系東漢章帝時人,原籍安定郡臨涇縣,來兗州任刺史,帶來大蒜種,於府後園種植,收穫後分贈下屬人員。後又擴種至嘉祥、金鄉。由此推斷,嘉祥種植大蒜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
嘉祥紅皮大蒜是長期栽培選育和特殊土壤條件的產物。嘉祥紅皮大蒜,一是外觀鮮艷;二是味辣肉細;三是粘着力強;四是較耐貯藏;五是防病作用明顯。以其品質倍受人們青睞。宋代以來一直作為朝廷貢品。明武宗朱厚照、熹宗朱由檢等均曾品嘗。《中國實業錄》記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嘉祥大蒜面積3000畝,總產510萬斤,外銷300萬斤。」1980年,紙坊鎮及附近馬集、大山頭、城關等地設立了大蒜市場。
視頻
嘉祥縣紙坊鎮藝術團在申村演出實況:王遠友演唱----大登殿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