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山縣始建於民國21年(1932年),是由周邊縣市劃地而建。1994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嘉山縣撤縣設市,改名明光市。

建制沿革

嘉山縣因山而名,是1932年析安徽省盱眙縣、滁縣、來安縣定遠縣四縣地而設置。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兵燹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受到極大的破壞,民不聊生,社會不靖。盱眙、滁縣、來安、定遠等交界的山區,成為土匪之淵藪,活動猖獗的場所。當地士紳遂芻議設縣,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理。呈報安徽省政府,經1932年11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遂設置嘉山縣。縣治三界,地處滁縣、來安、定遠交界,原屬盱眙縣。三界在清代曾出了個地方封疆大吏吳棠。他是舉人出身的大挑知縣,值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在籍辦團練,以軍功官至漕運總督,調任四川總督。明光之成為嘉山縣的政治經濟中心,始自日寇侵華期間的汪偽政權。

行政區劃

1983年3月實行政社分設,全縣劃為六區一鎮(明光鎮)35個鄉;明光區下轄石壩、包集、馬鍋、魏崗;城郊、明東六鄉;三界區(設三界)轄張八嶺,嘉山、三界、管店、三關、橫山、卞莊七鄉、蘇巷歐(設蘇巷)轄蘇巷;大郢、邵崗、女山湖、津里五鄉;澗溪區(設澗溪)轄擱溪、魯山、官山、白沙王、澇口、自來橋六鄉;橋頭區(設橋頭)轄古沛、洪廟、司巷、高王、橋頭五鄉;潘村區(設潘村)轄紫陽、太平、柳巷、浮山、泊崗、潘村六鄉;同年3月,管店鄉改設為管店鎮(區級)。1986年6月,三界、潘村、女山湖三個鄉經批准改為鎮的建制,1986年6月至1990年,全縣轄6個區、5個鎮,31個鄉。縣境內還有省屬潘村湖國營農場、白米山國營農場和管店林業總場。[1]

地理環境

嘉山縣居江淮之間,處皖東,東與江蘇省盱眙縣境接壤,南界滁縣、來安、定遠,西鄰鳳陽,北隔淮河與五河及江蘇省泗洪縣相望。南北長87.6公里,東西寬68.1公里。全縣總面積2335平方公里,有耕地86.29萬畝,總人口58萬人。人均耕地1.54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2人。

設縣之初,析四縣耕地14萬餘畝,人口11萬。至1949年統計,耕地88.3萬畝,人口增至20萬。經過40多年的發展,休養生息,1985年統計全縣耕地面積86.7079萬畝,人口增加到45萬。1990年全縣有耕地26.29萬畝,總人口58萬人。這因為行政區域的擴大及不斷開墾,以及人口增長和外來人口的流入,縣情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

嘉山縣因境內有嘉山而命名。"嘉"者,美善、吉瑞之義。《安徽通志稿·輿地考》記述嘉山舊貌:"山有嘉澤井、龍潭。雙峰挺峙,有巨石橫亘如橋,其下廣數丈,內有石床石磴,可以坐臥。每逢大雨,石樑上瀑布奔瀉如簾。又有錦繡谷、清涼源、白雲洞、過溪橋、鈎魚台諸勝。"縣境內多山,南部為甚,知其名者近三百,以嘉山、橫山、團山、寨山、岱山、魯山為著。山之高度從海拔幾十米至一、二百米不等,最高332米為老嘉山。山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而下,崗巒起伏,山嶺連綿。水屬淮河流域,池河水系。池河發源於肥東縣的青龍場,從橫山腳下流入縣境,流長85公里,經女山湖、七里湖,至江蘇盱眙縣洪山頭入淮。池河在縣境有南沙河與澗溪河兩支流。縣境南部還有盈福、嚴福、百道、張浦諸河,屬於江系支流。湖泊有女山湖、七里湖、花園湖、貓耳湖等,均通淮河。女山湖系省內較大湖泊,是本縣水產養殖業的重要。

嘉山縣境的名勝古蹟,見諸記載者:明光地名的由來,相傳在朱元璋出生時,當地見有"五色雲氣"之光,故而得名。明光鎮北六里趙府村旁躍龍崗為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朱元璋二姊、李文忠之母,即葬在明光東南二里,當地俗稱"曹國墳"。墓地附近的李氏後裔,繁衍日眾,習稱南李成為明光的望族大姓。女山湖北岸的紫陽山,一名九芤山,古有淨明寺,景物優勝;山陰多赤土,有鐵礦,相傳古人曾在此冶鐵鑄劍,留有遺蹟"劍池"。七里湖濱的舊縣集,原為南朝劉宋的僑置睢陵縣治,唐代改為招義縣,地處濠泗要通,明清盱眙縣在此設舊縣巡檢司。縣境北部有浮山,濱臨淮水,故又名臨淮山,其上舊有寺,下有洞。蘇東坡雲:"洞在淮上,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宋元佑七年(1092),蘇東坡由潁州改知揚州,在赴任途中所作《濠州七絕》,其一為《浮山洞》:人言洞府是鰲宮,升降隨波與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見,乾坤浮水水浮空。

嘉山縣境的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多山的丘陵地帶,北部是緩丘零星,崗坳錯落的波狀平原。氣候屬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為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漸變的過渡地帶,是半濕潤的溫和氣候。年平均氣溫15℃,無霜期219天。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降雨量939.9毫米,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山區廣大,水面遼闊,土地資源較豐富。土地總面積35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86.29萬畝,草場面積27.96萬畝,林地面積33.27萬畝。[2]

經濟概況

農業生產

農作物主要為水稻、小麥、高粱、玉米、山芋、豆類、花生、芝麻、油菜等。尤其是"明綠",色澤碧綠,晶瑩透明,為綠豆之珍品,是傳統的出口產品,蜚聲海外。我縣丘陵地區除麥稻,還盛產雜糧,自食有餘外銷。管店鎮憑藉鐵路運輸之便,在四十年代曾成為當地及定遠池河、藕塘的糧食集散地。該鎮有糧行數十家,代為南北糧商收購小麥、高粱、綠豆、芝麻,大都是運往香港銷售,或自營外運上海、無錫,亦多轉口外銷,從而使明綠之蜚聲遠擴,飲譽東南亞。管店還是津浦鐵路線上供應南京、上海炒貨業生仁的三個主要集散點之一。其餘兩個是臨淮關和山東滕縣。管店的花生米上市早(先滕縣一月)、質量好(不空心),曾在南京炒貨業中贏得聲譽。隨着改革開放、商品經濟的發展,管店的花生米又走向寧、滬市場。

全縣糧食的產量已由1949年的4500萬公斤,按農業人口人均552斤,增加到1990年的3.97億公斤,按農業人口人均1220斤。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121萬元,上升到1990年的2.4546億元。

全縣水域面積40.7萬畝,水產品有芡實、蓮藕、菱角、魚、蝦、蟹等,種類多,產量大。尤以盛產於女山湖、七里湖的銀魚、河蟹為著。1985年的水產品總量達744.8萬斤,1990年達1400萬斤。

山區、丘陵地帶還有較為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天門冬、龍膽草、金銀花、車前子、夏枯草、何首烏、桔梗、茵陳、花椒等數百種。尤以茵陳(俗稱猴子毛)、夏枯草為最多,山坡、荒地、田埂,隨處生長。過去多為外地藥材商收購,運銷東南亞。然而,隨着人口的增加,山區的開發,荒地的墾植,野生中藥材的資源已呈逐漸枯竭之趨勢。[3]

工業概況

工業條件

礦產資源有鑄石、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花崗岩、片度岩、紅土、凹凸棒粘土等。明光鎮北山區有儲量豐富的玄武岩,經高溫熔化,可製成鑄石管道、板材,鑄石耐酸鹼,抗蝕性能強,用途廣泛。凹凸棒粘土的用途也很廣泛,國家已建礦開採。

工業生產

嘉山縣的工業,原來的基礎很差,過去僅有幾家釀酒糟坊、糖坊和其他手工業作坊,現代的工廠幾乎等於零。建國後,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至1985年已發展到全民所有制企業22個,集體所有制企業245個,工業門類和產品也較為齊全。1985年的工業總產值達14996萬元。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45548萬元。明光酒廠已由過去的手工糟坊,變成現代化的釀酒廠,國家二級企業,年產量已超過萬噸。所產"明光特曲"、"明綠液",飲譽省內外。縣皖東拖車廠生產的"7C-1A型"手扶拖車,曾獲得省和部的優質產品證書。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鄉鎮工業,發展迅速,1985年達269個,年創產值2558萬元。1988年鄉鎮工業產值達8801萬元,1990年達14415萬元,占本縣工業總產值31.6%。

交通條件

京滬鐵路縱貫縣境南北五十多公里,設有六站。明光火車站有露天、室內貨場各一,55個貨位,貨運量年達15.4萬噸,客運量73.7萬人次。鐵路對嘉山縣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有它舉足輕重的作用。清末興建津浦鐵路線之未徑從"江淮中路"的三界經過,相傳是由於當地士紳,唯恐火車的震動和飄出的煙,破壞地脈風水,使田裡莊稼不長,而極力反對。遂使鐵路線西移,從管店梅花山北轉一大彎。三界火車站過去習稱新街,老三界於三十年代,有明光至臨淮關的"明臨路"(1934年),明光至蔣壩的"明蔣路"(1934年),都是由二十六路軍孫連仲部修築;明光至定遠的"明定路"(1939年),為侵華日軍所修築。這三條公路的修築都是出於軍事目的,在嘉山縣境總共也不過幾十公里。現在全縣區鄉(鎮)間均有公路相通;北京至福州的104國道在嘉山縣境的一段為73.66公里。全縣公路總長411.3公里,客運量年達241.57萬人次,貨運量年達64.4萬噸。水運航線有池河(明光)、泊崗兩個主要碼頭,貨運量年達11萬噸。

社會事業

文教事業

嘉山設縣原是盱、滁、來、定四縣劃出的邊遠偏僻山區,教育不發達。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學堂也曾在明光、三界、古沛等地"曇花一現",就銷聲匿跡。直到1919年明光辦起公立小學,1920年三界辦起芝生小學。1932年嘉山設縣後籌資辦學,教育有所發展,先後在縣城三界創辦縣立第一中心小學,(旋改名西門外小學),在管店辦起縣立第一小學,以及張八嶺和自來橋小學,連同明光公立小學總共五所。遂又在嘉山集、三界車站、魯山堡、三和集辦起初級小學。至1935年,全縣共有學校10所27班,學生1100人。各區均有完全小學一所。抗日戰爭期間,日偽政權統治下的鐵路沿線淪陷區,辦起八所小學,推行奴化教育。同時,盱嘉地區的抗日民主政權,恢復集鎮原有的小學。至1944年底,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又創辦大徐郢、官山、張浦郢、煙口橋、石壩、桑大郢、戴巷、舊縣等八所小學,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中等教育始於1929年,系由明光地方教育界人士汪雨湘、胡菊潭籌辦,先是在明光小學增設初中班。1931年單獨建制,名為私立明光初級中學。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停辦。1943年日偽統治時期恢復,改名為嘉山縣立初級中學。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嘉山縣政府接辦。1947年,地方邀請在中央大學任教的李吉行兼任校長,中央大學一批進步學生(有的是地下黨)來校任教,在學生中灌輸革命思想,遂有六位女同學擬奔赴解放區而未果。1948年增設一個高中班,更名為嘉山縣立中學。

安徽省立嘉山中學是省三、五臨中合併,於1946年8月遷明光後所改的校名。該校屬省辦,學生來自周圍各縣。1947年暑期招生,增設中等和簡易女子師範各一個班。在淮海戰役至解放軍渡過長江期間,該校一度南遷,最後在南陵縣解散。1949年3月,嘉山縣人民政府將省、縣兩所嘉山中學合併。

1949年,嘉山縣人民政權建立的第一年,學校恢復上課的公辦小學10所,學生1338名;民辦小學38所,學生2734名。至1952年,全縣小學全部恢復,還先後接辦民辦和私立小學270所,連同原公辦小學共291所,435個班,13465名學生。四十多個春秋過去,試看今天教育事業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了。據1985年統計,全縣有中專1所,學生103人;中學59所,學生16084人;小學490所,學生77098人。1990年,全縣有中專和高級職業中學6所,學生1380人,中學59所,學生21174人,小學391所,在校學生共8907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8%,1990年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7.7%,年鞏固率98.6%,畢業率97.7%。1990年,經省教委組織複查驗收,普及率為96.9%,正式認定嘉山縣為"基本普及小學縣"。

科學技術隨着社會發展、時代進步而突飛猛進,成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農業生產都離不開科技。本縣已先後成立科委、科協、農科所等科技管理和科研機構。至1985年,已有各類科技人員2424人。曾完成或應用11項較大的科研成果,母牛冷凍精液人工授精獲得省科技獎,無鋼雙曲公路拱橋獲地區科技發明三等獎,並在各地推廣應用。1990年,全縣已有各類科技人員6240人,其中高級職稱105人,中級職稱1047人,在振興嘉山經濟和各項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醫療衛生

過去都是私人開業行醫,30年代西醫猶如鳳毛麟角。至1948年,全縣僅有26名中醫、9名西醫,只明光有所設備簡陋的西醫診所。經濟落後及衛生條件差,各種傳染疾病不斷流行,奪走大量的生命。在四十年代,霍亂、傷寒、腦炎、天花、麻疹、瘧疾經常發生,猖獗流行,由於缺醫少藥及醫療技術的落後,對之只有束手待斃。建國後,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流行病得到控制,有的(如天花)已經絕跡。至1985年,全縣有醫院38所,設病床711張;衛生防疫站和婦幼保健站各一個,較大的工廠或行政村設有醫務室或門診所。共有醫務人員80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26人。愛國衛生運動不斷開展,使城鄉的衛生環境得到顯著改善。1990年全縣有醫院及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等衛生機構44個,病床888張,醫務人員985人。全縣城鄉愛國衛生運動進一步深入開展,人民健康水平也進一步提高。

文化事業

伴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得到普遍提高,物質條件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日趨豐富多樣。現在電影電視已很普遍,集鎮大多有電影院,電視進入千家萬戶,區、鄉(鎮)都有文化站、廣播站。據1985年統計,全縣現有專業劇團1個、民間劇團5個、文化館(站)36個、圖書館(室)56個、電影放映單位38個、影劇院38個、廣播站40個、電視差轉台1座。至1990年,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播、電視事業均有了進一步發展,縣有廣播電台、電視台,並新建鄉鎮電視差轉台3座。全縣有1個專業歌舞團、4個民間劇團、1所文化館、42個文化站、村俱樂部57個、文化專業戶248個、縣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1052平方米,館藏5.12萬冊,並有4個鄉鎮建立了圖書館和巡迴借閱網點。縣總工會設工人文化宮、工會俱樂部,全縣影劇院22座(其中縣城明光2座)共擁有座位1.3萬個,電影放映單位55個,縣新華書店1990年圖書(及保本)發行量達89萬冊,除在三界鎮已建成1個新華書店分店外,並有多處網點。[4]

革命傳統

嘉山縣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31年,中共盱眙縣委成立,遂即組織領導了農民武裝暴動。1932年,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設置嘉山縣,是出於政治考慮,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讀書時即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汪道涵,曾與秦其谷、戴皋汝等人成立"明光抗日救亡戰地服務團",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秋。由汪道涵召集在明光建立了一個中共臨時黨支部,旋與其父汪雨湘帶領親友20餘人,奔赴延安。後奉命回淮南,先是於1939年6月,在縣內自來橋建立了中共黨支部。1940年春於自來橋成立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汪道涵。潘村、紫陽、泊崗及河稍橋隨即劃歸嘉山縣領導。接着成立了自來橋、津里、古沛、裘集四個區。同年9月,由於津里為日偽占領,中間被隔斷,潘村、紫陽、古沛遂交給淮北,劃歸盱鳳嘉縣領導,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下轄自來橋、裘集、澗溪、魯山四個區。

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深入發動群眾,組織民眾抗日武裝,有一支1800支槍的武裝力量。在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實行民主政治,不斷鞏固根據地的同時,在文化教育方面,還抓緊學校的恢復工作。自來橋、澗溪、裘集、白沙王、古沛等地,都恢復辦起了學校,使根據地的教育事業走上發展道路,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養了一批革命力量。

嘉山縣人民在支援解放戰爭方面,也獻出過力量。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嘉山成立了支前司令部,籌備糧草583萬斤,搶修鐵路45公里、公路85公里,架設橋樑16座,總共動員民工3800人,其中800人隨軍支前三月,為人民解放軍的勝利渡江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