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嗷嗷主要分為形容詞和象聲詞。 形容詞: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過程中,具有一種性情激動,粗獷豪放的語言表情。 象聲詞:原形容動物的叫聲,聲音洪亮,後用此形容說話聲音大。 網絡語言:在社交網絡中,也包含「豪爽地同意或者接受」的意思。[1]

[]

目錄

引證詳解

哀鳴聲;哀號聲《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陸德明 釋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註:「嗸,同嗷。嗷嗷,雁哀鳴聲。」唐杜甫《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宋歐陽修《綠竹堂獨飲》詩:「殘花不共一日看,東風送哭聲嗷嗷。」清趙翼《二麥將收連旬大雨感賦》詩:「米價經年節節高,茅檐待哺正嗷嗷。」《當代》1981年第4期:「老太婆把頭擱在兒子肩頭,突然嗷嗷大哭起來。」

叫呼聲;叫喊聲《楚辭·九嘆·惜賢》:「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王逸 註:「嗷嗷,呼聲也。」管樺 《小英雄雨來》:「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吼叫:『槍斃的有!槍斃的有!』」

眾口愁怨聲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資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嗷嗷」。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頌聲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資治通鑑·晉穆帝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 胡三省 註:「嗷嗷,眾口愁聲。」

形容眾聲喧雜《漢書·劉向傳》:「無罪無辜,讒口嗸嗸。」 顏師古 註:「嗸嗸,眾聲也。」三國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梁啓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夫惟萬目睽睽以具瞻政府,萬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後政府之職庶克舉矣。」

詞語簡介

有時也用來形容說話聲音大,例如:這女人一說話就嗷嗷的。 象聲詞,例如:嗷嗷的叫,嗷嗷待哺(哀鳴聲)。 「嗷嗷叫」不但是一股衝勁、拼勁,而且是一種實幹精神、一種高度的智慧,不但要「做事」,而且要「出活」,要能為人民謀實利。「嗷嗷叫」,就不能等、靠、要,不能上面撥一撥,下面動一動,而是要「自我加壓」,不斷瞄準新目標,不斷攀登新高峰,不斷地「拚命做事」,不安於現狀,永向前進。 有時候其意義同於「非常」,比如說衣服嗷嗷的貴,就是指衣服價格很貴。 也被用作網絡語言:在社交網絡中,也包含「豪爽地同意或者接受」的意思。類似於「哦」、「好噠」、「嗯嗯」等用法。

出處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天啟三年四月上丁卯(初八),平遼總兵毛文龍塘報言,見今各兵已兩月乏糧,嗷嗷待哺,乞賜兵餉接濟。登萊巡撫袁可立具疏為請,且言各島守凍淮兵已報,開洋、三山島未發之眾亦已陸續登舟,總兵沈有容統率精銳於三月十二日出海,舳艫相接,奴酋膽寒。但恐糧糈匱乏,兵難用命。」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於是焚書坑儒,游巡無度,築『萬里長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卿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