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EB)由Gibson等於1989年首先描述,臨床特點為慢性咳嗽,不伴有喘息,兩肺無哮鳴音,肺功能、峰流速變異率和氣道反應性都正常,但誘導痰中嗜酸細胞比例>3%,通常在10%~15%之間,抗菌藥物和支氣管擴張藥物不能緩解咳嗽,僅對糖皮質激素起反應,在咳嗽症狀得到控制的同時,誘導痰中嗜酸細胞也減少。[1]

[]

詳細介紹

定義 一種以氣道嗜酸粒細胞浸潤為特徵的非哮喘性支氣管炎,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

發病機制 近來關於EB發病機制的研究大多來自誘導痰,誘導痰檢查是一個直接、相對非侵襲性、可靠、重複性好的 氣道炎症的評價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對EB的研究發現,其誘導痰表現為Eos的增加,其活化標誌物 嗜酸細胞陽離子蛋白(ECP)濃度也明顯增高。EB的氣道Eos浸潤程度較輕,釋放出相關的 炎症介質量較少,對氣管上皮的作用也較弱,可能是EB無 氣道高反應性的因素之一。EB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了,通過對EB氣道 炎症細胞的分析,目前認為,EB與哮喘的發病機制類似,而臨床表現相差甚遠,可能與炎症細胞的密度(滲出Eos量)、Eos的活性狀態、氣道反應水平以及炎症部位不同有關。有學者對比哮喘、CVA和EB之間Eos的情況,發現哮喘患者Eos滲出的量和活性最多,CVA次之,EB最少。也可能是三者的基礎反應不同、遺傳易感性不同,因此,臨床表現不同。有研究認為,EB的咳嗽是因為咳嗽牽張感受器敏感性亢進和 炎症介質的刺激而引起的,而哮喘與CVA的咳嗽是通過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引起,並且CVA、哮喘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氣道重塑,而EB則沒有。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慢性刺激性咳嗽,常是惟一的臨床症狀,一般為乾咳,偶爾咳少許黏痰,可在白天或夜間咳嗽。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無其他明顯的症狀和體徵,部分患者對油煙、灰塵、異味或冷空氣比較敏感,常為咳嗽的誘發因素。患者無氣喘、 呼吸困難等症狀,肺通氣功能及呼氣 峰流速變異率(PEFR)正常,無 氣道高反應性的證據。

輔助檢查 (1)誘導痰Eos計數: EB的診斷主要依靠誘導痰細胞學檢查。通過對不能自然 咳痰的患者進行高滲鹽水霧化獲得。由於 慢性咳嗽患者大多數為乾咳,因而誘導痰細胞學檢查在慢性咳嗽的病因診斷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開展誘導痰臨床檢查的單位不多,但此技術簡單實用,無需複雜的設備,具體方法如下:3%的高滲鹽水超聲霧化吸入15~20min, 咳痰至培養皿中,向痰液內加入4倍體積的0.1%的二硫蘇糖醇(DTT),渦旋震盪10min,再加入等量的磷酸鹽緩衝液(PBS)震盪5min,2000r/min離心10min,用血細胞計數板進行細胞總數計數,再製作細胞塗片,HE染色光鏡下進行細胞學分類。結果顯示,EB患者Eos明顯增多>3%示為有意義。(2)ECP檢測:採用熒光酶免疫法測定誘導痰或BALF上清液中的ECP的含量,EB患者ECP含量均有明顯增多。(3)X線檢查:無異常表現。(4) 肺功能檢查:通氣、彌散功能均正常,且無 氣道高反應性,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並且PEF變異率正常。(5)辣椒素試驗:提示咳嗽敏感性增加。

診 斷 EB臨床表現缺乏特徵性,部分表現類似CVA,體格檢查無異常發現,診斷主要依靠誘導痰細胞學檢查。診斷標準如下:(1)慢性咳嗽,多為刺激性乾咳,或伴少量黏痰;(2)X線胸片正常;(3)肺通氣功能正常, 氣道高反應性檢測陰性,PEF日間變異率正常;(4)痰細胞學檢查嗜酸粒細胞比例≥0.03;(5)排除其他嗜酸粒細胞增多性疾病;(6)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有效。

治 療 EB對於 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良好,可使咳嗽消失或明顯減輕,痰Eos數明顯下降,咳嗽敏感性下降。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無效,予糖皮質激素合併使用H1受體拮抗劑效果也良好。通常採用吸入 糖皮質激素治療,二丙酸倍氯米松(每次250~500 μg)或等效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每天2次,持續應用4周以上。推薦使用乾粉吸入劑:布地奈德乾粉劑200~400μg,每日2次,應用時間一般2~4周。初始治療可聯合應用潑尼鬆口服,每天10~20 mg,持續3~7 d。目前認為,EB、CVA和哮喘本質也許是一樣的,EB可能是疾病的更早期階段,為此,及早治療可防止其發展成哮喘。由於症狀長期存在,而且痰中Eos、ECP隨着病情變化而動態升降,提示它是一個慢性問題,可能需要長期治療,為此推薦至少治療6個月。

預 後 EB大多 預後良好,但有報道最後可發展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生不可逆性的氣道重塑,但其發生率還未見系統的調查和研究。

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

(EB)

由於EB對吸入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反應良好,治療上和一般的慢性支氣管炎比較有其特殊性,在診斷上加以區分是有必要的。近幾年這方面的報道逐漸增多,有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來看待的趨勢,是慢性咳嗽的一個重要病因。國外文獻報告大約占慢性咳嗽的10%~20%。目前,我國尚未見大樣本的研究調查,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資料提示,EB引起的 慢性咳嗽占慢性咳嗽的比例高達22%。

EB可能與過敏或吸煙等因素有關, 而有學者認為,EB與 職業暴露有相關性,與變應性及吸煙史似乎沒有相關性。病程從3周以上至10餘年不等,和咳嗽變異型哮喘的差別在於無 氣道高反應性及 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無效,病程較長者和單純慢性支氣管炎的區別在於氣道內 嗜酸細胞增多。如未行誘導痰細胞分析檢查,臨床上難於和單純慢性支氣管炎相鑑別。因此,傳統上診斷為單純慢性支氣管炎的部分患者有可能屬於EB。

現今的研究表明,EB的病因、發病機制和治療與哮喘相似,並有可能向哮喘發展或出現不可逆的氣流阻塞。哮喘也是一種有發作性喘息症狀的EB,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除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合併哮喘外,還可能是介於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間狀態。根據臨床表現和伴隨情況的不同,EB可呈現伴有喘息(哮喘)、不伴有喘息(非哮喘性EB)和合併COPD三種形式,可見EB、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和哮喘三者可能有密切聯繫。雖然都存在嗜酸細胞 氣道炎症的病理基礎,但相互之間是否存在炎症程度或部位的差別,因而導致不同的臨床表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