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麗·格雷厄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麗·格雷厄姆 Jorie Graham (1950年5月9日- )生於美國紐約,在意大利羅馬長大。

在義大利和法國接受教育,先在法國巴黎索邦神學院學習哲學,後入紐約大學學習電影攝製,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曾長期執教於愛荷華大學作家班,現執教於哈佛大學英美語言文學系。

是「二戰」後美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也是一位複雜、難懂的詩人。其複雜要點在於詩中的意象無比繁富,讀來像進入一個比現時世界更為色彩斑爛的異樣世界。[1]

美國詩歌協會認為「她可能是美國戰後一代最有名的詩人」。她替代詩人 Seamus Heaney成為哈佛大學Boylston教授,她是第一位獲得這個職位的女性。同時她是獲普利策獎的詩人。[2]

用詩歌思考問題

格雷厄姆用詩歌思考問題,不僅是她自己的人生境遇,而且是整個世界:

「我的嘴裡有一架梯子/爬下去/世界的在場/ 不可逾越的空隙」。

詩人還說:「你看,重要的不是她活著從裡面/ 出來,對吧?重要的是她問了。

」她問關於慾望、自我、存在、物質的問題,關注歐美平權運動、「水門事件」等重大現實事件。

評論家卡爾文·貝丁特(Calvin Bedient)因此說,格雷厄姆是「提出重大問題的世界冠軍」 。

掠奪的文明

原圖連結 1999年,她接替了謝默斯•希尼,擔任哈佛大學博伊斯頓修辭學教授。 曾經上過格雷厄姆詩歌課的學生娜[塔莉•波特曼

如此評價過這位有明星氣質的詩人:「格雷厄姆就是我想成為的那種女人。」[3][4]

細緻的敘述和描寫

問題在於,這些智性思考如何融入詩歌?與詩人天然的、燃燒的激情並行不悖?又如何讓詩人與讀者進行聯結(這是格雷厄姆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其詩集《眾多未來》的譯者金雯說:「格雷厄姆一直在考慮如何傳遞一個場景、一個生活片段給她帶來的感受,什麼是傳遞這種感受的最佳方式。

她最終找到的方法就是進行細緻的敘述和描寫,讓思考和情感彼此浸潤,雖然經驗的內核無法傳遞,但或許她詩歌中自然聲音的流淌可以在一首詩緩慢的進程中幫助讀者打開世界的花蕊。」在敘事性細節的流淌中,讀者跟隨詩人的思考和感知軌跡慢慢進入她正在探究的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也許還可以認知這個世界。

詩作

鮭魚

我曾看過它們,在黃昏,電視上,奔跑,

在經由內布拉斯加州半路上的

汽車旅館的房間裡,迅疾,閃光,越過美,越過

美的傲慢,

原始,

甚至沒有飢餓,沒有滅絕的危險,游得越來越深,

直到更小。它們躍上瀑布,魚梯,

和岩石,喧鬧而雀躍,一條金色的河,

與一條藍色的河

朝相反的方向奔流。

它們不會停下來,意志的堅定

與無助,因那眼睛

是無助的,

當影像形成它自己,顛倒,相反,

上升至

精神,而世界

鬆開它自己

從這假定的深海……正義,白楊

樹葉,企圖自殺的

母親,夜晚飛行的白色的飛蛾,

一點點被拆除,藏身在

我牆壁縫隙間的

螞蟻們……多麼無助

這靜寂的池塘,

在上游,

等待著它們匆忙的

金色的刀刃。曾經,在屋裡,一個孩子,

我看到,正午時分,透過覆有板條的木百葉窗,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赤裸著,雙眼緊閉,

爬上彼此的身體,

在露台的地板上,

騎馬——兩股金色的氣流

旋轉不息地纏繞著他們,扣緊,

解松。我幾乎弄不明白

我看到的一切。在那個世界上無論有什麼樣的陰影,

都是各自

投射在另一個身上的,

他們似乎正努力填滿

他們之間

那細細的黑色的裂縫。我屏住了呼吸。

我所能斷定的是,他們

以汗水和光線做的事情

是好的。我要說

他們朝相反的方向

行進了很遠。那天結束時的光

是怎樣的,深遠,金黃微紅,沐浴著牆壁,

走廊,光不再是光,不再澄清,

照亮,古舊,擺脫了承載它的

空氣的軀體。時間的空白

是怎樣的,

當它完全無用,僅僅

只是美麗?當他們做完,他們彼此

分開,

睡著了,四肢伸展,

睡在露台地板

溫暖的瓷磚上,

微笑著,臉緊貼著石頭。

譯註:ladder:在此指魚梯,一種可使魚一級級越過瀑布和堤壩的設施。[5]

評價

她將自己想像為當代大哲,維特根斯坦的傳人,但她那些抽象的、偽哲學的、過於自重的、無中心的長句子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雜誌和圖書的版式設計人員往往被她瘋狂的大長句搞得心煩意亂。

近幾年來,她對語言哲學的追求已讓其詩作日益變得不可卒讀。她的前輩是阿什伯里,她最大的鼓吹者正是海倫·文德勒

榮譽與獲獎

1985年,獲懷丁作家獎。

1996年,獲普利策詩歌獎。

麥克阿瑟基金及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的莫頓·道文·扎貝爾獎等多種獎項。

1997—2003年,任美國詩人協會會長。

著作

《植物與幽靈的混血兒》(1980)

《侵蝕》(1983)

《美的終結》(1987)

《不似之處》(1991)

《唯物主義》( 1993)

《一統曠野之夢:1974—1994年詩選》(1995)(該書獲1996年普利策詩歌獎)

《出軌》(1997)

《蜂群》(2000)

《決不》(2002)

《突變》(2008)等。

參考資料